[发明专利]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21991.5 | 申请日: | 2009-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9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肖丹;罗远会;方芳;黄冠军;耿毅;邓龙君;康琦;刘衍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39/00 | 分类号: | A61K39/00;A61P3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李高峡 |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 黄颡鱼 红头 疫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用疫苗,特别是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
背景技术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腊丁,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其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低脂肪高蛋白特点,深受消费者欢迎,因此,黄颡鱼养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养殖规模与养殖产量都逐年增加。但近年来在各黄颡鱼养殖区发生了一种以头部皮肤充血、出血,发红,甚至破裂,形成开放性溃疡为病变特征的“红头病”,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对该病的病原学不清楚,一些养殖户认为是寄生虫性疾病;也有人认为是细菌性疾病;还有人认为是病毒性疾病。由于对病原学的不清楚,生产中一旦发生该病都是采用下大包围的方式用药物,这不仅导致治疗成本的增加,同时由于药物的滥用也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给该病的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由于过度用药,也导致鱼体内抗生素残留超标,对水产品品质造成影响,由此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黄颡鱼养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避免盲目用药带来的损失,明针对黄颡鱼红头病提供一种鱼用疫苗,是由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灭活制备而成的,优选方案,由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9176的菌株灭活制备而成。
本发明的鱼用疫苗,含有致免疫有效量的灭活的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载体,所述的致免疫有效量为106-108CFU/ml。
本发明的疫苗可以有多种剂型,如辅料为水时可以制备成水剂,辅料可以是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当辅料为吸附剂时,可以制备成粉剂,所述的吸附剂可以是沸石或硅藻土。
本发明疫苗还可以由灭活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及且任选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载体,能够促进鱼体从皮肤吸收疫苗,从而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透皮吸收促进剂优选氮酮。更优选的是,由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9176的菌株灭活制备而成。
本发明的疫苗或者联合疫苗能够针对性的防治黄颡鱼红头病,效果良好,是一种成本低廉,健康环保的防治方法。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但是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凡依据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CHNYC01与CHNYC02菌株与其他相关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图2CHNGY01与CHNGY02菌株16S rDNA序列与参比菌株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
图中:Flavbobacterium columnaris柱状黄杆菌(AB0156515、AF095342)
Edwardsiella hoshinae保科爱德华氏菌(AB050825)
Edwardsiella ictaluri爱德华氏菌(AB050826、AB453281、DQ985469)
Yersinia ruckeri红色耶尔森菌,鳟鱼红嘴病耶杆菌(AF366385、EU401667)
Psedomonas fluorescens荧光假单胞菌(AY472116)
Aeromonas sobria温和气单胞菌(AY827494、X60412)
Aeromonas caviae豚鼠气单胞菌(AY987759、EU082831)
Vibrio anguillarum鳗弧菌(EF467287)
Vibrio ordalii病海弧菌(EU107968)
Edwardsiella tarda迟钝爱德华氏菌 缓慢爱德华氏菌(EU259317、FJ009591)
具体实施方式
免疫是动物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异物,保持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防治是利用动物自身具有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通过疫苗,免疫激活剂、免疫增强剂等使养殖动物获得或增加免疫机能,从而增强动物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抗病能力。在传统的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主要是药物防治,其中抗生素与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已导致病原菌的严重耐药性,并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同时由于药物的残留对消费者存在潜在的威胁,因此水产动物疾病的免疫防治将是未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19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