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小波和模式识别的流体输送管道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20268.5 | 申请日: | 2009-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8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海;冯健;张化光;吴振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7D5/06 | 分类号: | F17D5/06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地址: | 110004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模式识别 流体 输送 管道 泄漏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故障诊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小波和模式识别的流体输送管道泄漏 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管道由于其在流体运输中独特的优势,在输送成品油、原油等流 体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管道运输的发展,老化、腐蚀和受经济利益 驱动的人为偷盗等原因,导致管道泄漏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 安全隐患。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管道泄漏,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国家财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负压波法是指当管道发生泄漏时,泄漏处由于物质损失造成压力突然下降,压降由泄漏 处向上、下游传播,称之为负压波。由于管壁的波导作用,负压波传播过程衰减较小,可以 传播相当远的距离。利用负压波通过上、下游测量点的时间差以及负压波在管线中的传播速 度,可以确定泄漏位置。
长距离输送管道由多个泵站和连接泵站的管道组成,一段管道两端的泵站装有压力变送 器,能够测量管道内部的压力,测量精度也较高。压力变送器的测量结果能反映管道输送状 况变化。根据负压波理论,通过确定上下游压力变送器拐点的位置,就能判断是否发生泄漏, 并进行泄漏点的定位。
分析压力变送器输出信号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小波变换法,其优点在于定位准确并且反应 灵敏度高,同时代价就是误报警的概率也比较高,容易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并导致现场监控 人员对报警的反映减弱。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流体输送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易用,能够有效 降低误报警率、检测精度高、适用性广泛的流体输送管道泄漏检测方法。
本发明装置包括压力变送器、ARM处理器、局域网及GPS全球定位校时系统,其中ARM 处理器中嵌入有泄漏检测模块和神经网络模块。流体输送管道两端的泵站由首站和末站组成, 分别安装有压力变送器,定时采集压力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将数据传递给ARM处理器;GPS 对模数转换装置的数据进行定时校正;ARM处理器中的泄漏检测模块和神经网络模块对数据 进行处理;首末站通过高速局域网交换实时数据。
本发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采集管道两端的压力数据;
步骤2、将采集的压力数据传递给ARM处理器,利用泄漏检测模块确定泄漏点位置:采 用斜率法判断流体输送管道是否发生泄漏;利用小波算法,确定泄漏点位置;
步骤3、如果定位泄漏点不在管道两端,则利用神经网络模块对泄漏曲线进行再判断, 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3-1:将先出现拐点的曲线的拐点位置设置在需要判断总时间长度的1/5处,利用 小波变换对实时压力序列进行消噪,并将实时压力序列绘制成压力曲线,按坐标将压力曲线 分割成40*20的网格;
步骤3-2:对40*20的网格进行逐格判断,如果网格内存在数据点,则标记该网格为1, 否则标记为-1,得到表示该压力曲线的矩阵;
步骤3-3:确定泄漏发生时的曲线、正常情况的曲线和工况调整的曲线,利用步骤3-1 和步骤3-2进行处理得到矩阵,将这些向量作为特征向量赋给网络,得到网络权值,这些向 量作为目标向量,形成目标向量数据库;
步骤3-4、将疑似泄漏曲线,对首端和末端两条压力曲线按照步骤3-1至步骤3-3的方 法进行处理,将处理得到的向量赋予网络运行,根据网络收敛的结果,确定网络属于正常、 泄漏和工况调整中的哪种情况;
步骤4、上位机显示处理结果,如为泄漏,则产生报警。
其中,步骤2中所述的斜率法判断流体输送管道是否发生泄漏按如下公式进行:
步骤2-1;选取压力序列最后两分钟数据求取平均值avg,取压力序列最后一分钟的最大 值max和最小值min,得:
slope max=(max-avg)/L (1)
slope min=(avg-min)/L (2)
斜率的平均趋势为:
slopeavg=(slope max+slope min)/2 (3)
定义出现泄漏时判据为:
slope=(a-avg)/L<-2(slope max-slopeavg) (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202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