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线式现场总线料位计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18556.7 | 申请日: | 2009-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3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博昌;邹亚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博恒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G01F23/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沣***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线 现场总线 料位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用料位计,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力线式现场总线料位计。
背景技术
目前,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中所使用的煤仓数量众多,日常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各煤仓的料位高度进行定期检测。由于一般料仓面积较大,使用传统的料位计进行检测时存在现场电缆用量大、接线繁琐、电缆敷设难度极大、系统运行维护极其困难、应用中故障率较大、一次性投资费用高、施工工期长、系统现场强电干扰问题严重、费时费力等多种实际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力线式现场总线料位计,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布设方便、电缆用量少且信号传输稳定,简单易行,能有效解决运煤系统众多煤仓料位高度的远程实时监测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力线式现场总线料位计,包括对煤仓内部料位高度进行实时检测的料位计和与料位计相接的动力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料位计包括外部壳体、料位传感器、与料位传感器相接且对料位传感器所检测信号进行模数转换的A/D转换器、与A/D转换器相接的MCU处理器和与MCU处理器相接的I/O通信接口;所述MCU处理器通过I/O通信接口、分控装置及电缆和与主PLC控制系统相接的主控装置相接。
所述动力供电系统通过电缆4为料位计供电。所述电缆4为KVV或VV型电缆。
还包括与MCU处理器相接且布设在所述外部壳体上的液晶显示器。
所述主PLC控制系统与主控装置间以通讯方式进行连接,且二者间通过第三方设备接口模块进行连接。
所述主控装置与第三方设备接口模块均设置在远程站内。
所述主控装置与电缆间通过端子排进行连接。
所述主控装置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将电力线载波技术与现场总线技术相结合,实现火力发电厂多个煤仓料位信号的远程传输。
2、设备占用空间相对小。
3、采用电力线现场总线技术,信号以载波方式进行传输,唯有同频的信号才可对系统造成干扰,因而这种干扰可以预知并通过各种措施予以消除,由此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4、投资少,采用单根电缆直埋或穿管敷设方式,不设置电缆沟,也方便了电缆的清扫;另外其与远程系统接口之间采用串口通讯方式方式连接因而费用少。
5、施工、调试时间很短,同时施工费极低、几乎没有电缆维护费用,运行维护程序简单且智能化程度高。
6、现场布线方便,安装简便,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且应用方式灵活,施工工作量大为减少,其程控柜数量减少、电缆根数及长度急剧减少、现场接线及校线工作量急剧减小,因此极大缩短了工程建设周期,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同时控制系统的整体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
7、适用面广,不仅可适用于电力、电子行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可拓广运用到矿山、冶金等多种行业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中。
8、采用布线简单方便的VV或KVV电缆作为现场总线信号传输的载体,既具有现场施工维护简单的特点,又具有其它通用现场总线技术的所有优点,而且设备价格低廉。
9、信号传输总线可以和电源线共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布设方便、电缆用量少且信号传输稳定,简单易行,能有效解决运煤系统众多煤仓料位高度的远程实时监测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料位计; 1-1-料位传感器; 1-2-A/D转换器;
1-3-MCU处理器; 1-4-I/O通信接口; 2-主PLC控制系统;
3-动力供电系统; 4-电缆; 5-主控装置;
6-第三方设备接口模块; 7-远程站; 8-端子排;
9-分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博恒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博恒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85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