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蜜蜂型全畅立交桥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8364.6 | 申请日: | 2009-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4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缪龙琯 | 申请(专利权)人: | 缪龙琯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51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蜜蜂 型全畅 立交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建设领域,具体地说是蜜蜂型全畅立交桥。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都存在交通拥堵问题,且日趋严重。现状十字路口大部分为环状路口和信号控制,各方向车辆停滞拥堵难免,右行车与行人交叉效率抵,不安全,路口不能折回造成绕行,增大交通量。交通不畅不安全,此重大民生问题,待发明实用新技术,给予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桥整体由四部分组成。1、A1A2方向的一层高直行立交桥;2、A1方向和A2方向的鱼钩形一层高左行立交桥;3、B1方向和B2方向的马蹄形一层高左行兼折回立交桥;4、四方沟通的浅式地道。四部分构件与地面道科学合理的组合排列。使之车辆、行人、各走各的路,实现路口交通的全能安全畅通。
一、A1A2方向顺道路中心线建一层高直行立交桥,由地面起坡升到一层高后,下降坡到地面。
二、A1方向和A2方向,各建一座鱼钩形一层高的左行桥。由出桥口地面起坡,顺出桥方向升至一层高时,作灯泡状( ),园曲转向,如满足规范半径要求,可直接圆曲转向,跨越A1A2的道路中心线后,右靠直行立交桥,平伸到桥顶,再跨越B1B2的道路中心线后,降坡入地。
三、B1方向和B2方向各建一座马蹄形一层高的左行兼折回桥。由出桥口地面起坡,顺出桥方向升至一层高时作灯泡状()圆曲转向,如满足规范半径要求,可直接圆曲转向,跨越B1B2的道路中心线后,降坡在同侧入地,由直行桥腹下穿越A1A2的道路中心线。
四、四方沟通的浅式地道,所谓浅式地道是顶部平于地面或略高于地面,有车过处加顶,无车过处敞空,深度满足行人自行车通行。
五、地面道路与桥道的科学合理的排列。如附图所示,实现直、左、右、折回间,出桥口、入桥口均无交叉安全畅通。
附图说明:附图是蜜蜂形全畅立交桥的示意图。
附图中:虚线为地面道,实线为桥道,加圈(O)的虚线为浅式地道。桥中横线是桥高标志线,横线长与桥宽之比,为桥该处的层高,横线满桥高为一层高处,点处为地面起坡处。
附图中:1、A1A2方向一层高直行立交桥。
2、A1方向及A2方向一层高的鱼钩形立交桥。
3、B1方向及B2方向一层高的马碲形左行兼折回桥。
4、四方沟通的浅式人行地道。
附图中:1-5标志桥道排列顺序:
一、A1和A2方向入桥口:1、直行桥;2、鱼钩形桥的平坡桥;3、折回道;4、左行道(右转向);5、右行道。
二、B1和B2方向入桥口:1、直行道;2、马蹄形桥的下坡桥;3、折回道;4、右行道;5、左行道(右转向)。
三、A1和A2方向出桥口:1、直行桥;2、鱼钩形桥的下坡桥;3、折回道;4、右行道;5、鱼钩形桥的上坡桥。
四、B1和B2方向的出桥口:1、直行道;2、折回道;3、左行道、4、马蹄形桥的上坡桥;5、右行道。
全功能畅通的作用原理:
1、A1A2方向直行立交桥与B1B2方向的直行道组合,消除直行间交叉。
2、A1和A2的左行和B1和B2方向的折回,利用马蹄形桥承接前方直来的折回车和右转来的左行车。B1和B2方向折回车直行地面穿越A1A2中心线,上马蹄形桥实现畅通。A1和A2方向的左转车畅通是这样实现的,马蹄形立交桥,设于右行道之左侧,前方来车的右侧,左行车右转上桥,消除左行与右行车间的交叉,同时消除前方来车的交叉,利用一层高的桥高跨越B1B2方向的中心线和直行道,并在直行道与其他车道间入地,消除了和其他车通行的交叉。它在地面穿越A1A2方向的直行桥,消除与A1A2方向直行车的交叉。
3、B1和B2方向左行畅通是这样实现的:左行车右转后上鱼钩形立交桥,该桥位于最右侧,消除与其他车的交叉,利用一层桥高,横跨越A1A2中心线于直行桥和其他车道间平伸直行桥顶跨越B1B2间的中心线后入地,不但消除A1A2向直行车和其他车的交叉,而且消除与B1B2间的车流交叉。
4、A1和A2的折回车和利用直行桥下的折回道,右行车走右行道,实现畅通。
5、利用沟通的浅式地道,消除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的交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缪龙琯,未经缪龙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83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薄无胶覆铜板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高强度PCM彩涂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