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中燃烧分散供热型密集烤房烘烤供热炉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18279.X | 申请日: | 2009-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8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湖;庞子乾;谭先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康立信电子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6B21/00 | 分类号: | F26B21/00;A24B3/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集中 燃烧 分散 供热 密集 烘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集烤房烘烤供热炉,属于烘烤、干燥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属于烟草烘烤、干燥设施。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采用的密集烤房烟叶烘烤方式为一座烤房配一套烘烤供热设备,国家烟草专卖局下发的《密集烤房技术规范(试行)》中就规定了这种“一对一”的密集烤房烘烤供热炉各项技术规范。
虽然国内诸多厂家从事密集烤房烘烤供热炉制作,形式、性能也各异,但从根本来说都属于“一对一”供热方式,即一套供热设备只能为一座烤房烘烤提供热量。此外,从国家推行密集型烟叶烘烤标准以来,烤房都以“烤房群”的方式进行建设,即每个烤点同时建设多座烤房,因而也需要配套多套烘烤供热设备,由于烟叶烘烤过程中加煤、除渣、维护工作量大,因而烤季内需要在各烤点配备大量操作人员,这无疑给本已处于极度忙碌的烤点烟农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近年来,国内少数地方开始尝试采用热水锅炉、蒸汽锅炉对烟叶烘烤进行集中供热,但由于该类型设备属特种设备,一方面设计、生产、操作、维护都需要专业厂家及人员,无法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该类型设备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对现场条件要求较高,因而很难走向地处农村的烟叶烘烤领域。此外,从烟叶烘烤工艺要求来说,供热过程涉及多阶段恒温、升温,该类型设备由于采用热水或蒸汽进行热量传输,所携带温度受到极大限制(一般只能达到250℃以下),因而难以满足烟叶烘烤工艺要求(如大排湿期间要求确保烤房内温度不下降)。
综上所述,截至目前为止如何在密集型烟叶烘烤过程中进行“集中供热”依然是摆在广大技术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现有密集烤房标准基础上、无需特种行业操作人员且造价相对低廉、节能环保性能优异的集中燃烧分散供热型密集烤房烘烤供热炉,从而实现在传统密集烤房供热设备基础上节能30%以上、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60%以上、降低劳动强度30%以上的目的。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主要由燃烧炉、换热器、导烟管、助燃风机和烤房组成,其特征是:整个燃烧炉及其二次燃烧室密封于加热室内,燃烧室通过导烟口连接二次燃烧室,二次燃烧室的烟气出口通过导烟管连接至各密集烤房中设置的换热器,在换热器的管路上连接助燃风机。
本发明中的燃烧炉进风管位于加煤口高度以上,炉的导烟口位于炉排以上、加煤口高度以下。
本发明所述的烘烤供热炉在一个燃烧炉上配置有二个以上二次燃烧室及其烟气出口并与连通各烤房换热器的导烟管连接。
所述的燃烧室、二次燃烧室的内壁采用耐火砖,在二次燃烧室中设置有二次配风口。
在燃烧室内首先利用负压反向气化方式把煤进行气化,通过氧化及还原反应生成以一氧化碳为主的可燃气体:
C+O2=CO2+热量 (氧化反应)
CO2+C+热量=2CO1 (还原反应)
可燃气体在负压作用下穿越燃烧室内的燃烧层后部分被点燃并形成高温烟气,该高温烟气主要由燃烧剩余可燃气体、未燃尽的煤粉尘以及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在负压作用下高温烟气通过导烟口进入二次燃烧室,由于二次风也在负压作用下同时进入二次燃烧室并与高温烟气混合,因而高温烟气在二次燃烧室内再次被点燃进行二次充分燃烧:
C+O2=CO2+热量 (燃烧室内未燃尽的碳粉尘)
CO+O2=CO2+热量 (燃烧室内未燃尽的可燃气体)
CH4+O2=CO2+热量 (燃烧室内未燃尽的可燃气体)
经过二次燃烧室再次充分完全燃烧后,烟气温度被再次加热升高形成800℃以上的高温烟气。
由于燃烧室、二次燃烧室均采用特制耐火砖及相关保温措施,因而可确保高温烟气从二次燃烧室输出后依然能达到700℃以上,加之整个燃烧炉被密封于密集烤房加热室内,因而可确保上述过程释放的少部分热量依然能用于烟叶烘烤过程而不会造成损失。
上述过程产生的高温烟气在各烤房引风机作用下通过导烟管送入该烤房换热器,并在循环风机作用下把热量带入烤房,实现烟叶烘烤所需升温、恒温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康立信电子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昆明康立信电子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82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体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机动二轮车的头灯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