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腐接地装置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7210.5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0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义;王文刚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H01R4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腐 接地装置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雷及安全用电领域,尤其是一种施工方便、使用寿命长的防腐接地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接地装置是保证电力和电气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装置,面临着严重的腐蚀问题,在土壤中除了化学腐蚀以外,主要是电化学锈蚀,由于接地装置的腐蚀损坏,发生了大量的事故。目前,普通接地装置的使用寿命最多为十年左右,快的3至4年即已腐蚀失效,重新开挖铺设需耗费大量的资金,并影响电力和电气装置的安全运行。为解决接地装置腐蚀的问题,多年来国内外采取了多种方案,结果都不理想。如有的加大接地装置的截面积,投资大,使用寿命也提高不了多少年;有的采用表面涂装导电漆或导电涂料的办法,虽然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但在现场施工不方便,涂装质量难以保证。若用事先涂装好的接地装置,由于装卸、运输和现场施工的磕碰划伤,涂膜容易受伤而使涂装层失去保护作用;还有的采取铜包钢材料,价格高,耐腐蚀性能仍然存在隐患,最重要的是腐蚀后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接地装置的腐蚀是目前接地网络建设中令人焦虑的问题,该问题解决不好会造成地网寿命缩短,接地电阻反弹甚至使接地装置形同虚设,解决接地装置的腐蚀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腐接地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该装置可有效防止接地极腐蚀、延长接地极寿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腐接地装置,该装置包括接地极、以及接地极周围由灌封浆料形成的保护层,还包括一灌封装置,灌封装置用于输送灌封浆料,所述接地极为打入式接地极,接地极由打击头、接地主干、钻地锥组成,钻地锥包括一端呈锥状的头部和与接地主干进行可拆卸连接的尾部,其中头部为圆锥体,尾部为圆柱体,圆柱体底面半径大于接地主干外径,所述打入式接地极的接地主干为圆管,管壁上设有数个与主干内管道连通的孔,所述孔位于管体下半部,打击头与接地主干相连的部分呈空腔结构,打击头外面还设有一管状金属接线柱,且该管状金属接线柱与打击头内部的空腔连通,打击头与接地主干为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灌封浆料为防水型导电水泥浆料或者可固化的液态导电胶。
作为优选:所述灌封装置由灌封漏斗组成,漏斗底部设有一出料孔,出料孔连接有一出料管,接地极可自由通过出料管。
作为优选:所述灌封装置包括压力泵、输送管道,输送管道与金属接线柱连接,灌封浆料在压力泵作用下由输送管道进入接地主干,再进入接地主干与土壤之间的间隙。
作为优选:接地主干可分拆为数段结构形式和截面尺寸一样的圆管或圆棒。
一种防腐接地装置的施工方法,该方法按如下步骤操作:
a.将接地极埋入地下;
b.在接地极与土壤之间制造间隙;
c.利用灌封装置将灌封浆料灌入地下间隙中,使其在接地极周围形成保护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方便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防腐性能,且由于其施工方便,防腐性能强,使用寿命长,因此使用成本低廉,提高了施工效率和速率,并降低了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可导电的灌封层又增加了接地极的等效直径,与土壤结合更加紧密,接触电阻更小,因此更加有效地降低了接地极的接地电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打入式接地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接地主干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接地极打击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钻地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容易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更详细说明。
参阅图1、图2,一种防腐接地装置,该接地装置包括打入式接地极1和灌封装置、以及灌封浆料3形成的保护层4。
打入式接地极1由打击头10、接地主干12、钻地锥13组成,钻地锥13包 括一端呈锥状的头部132和与接地主干进行可拆卸连接的尾部131,头部132为圆锥体,尾部131为圆柱体,圆柱体底面半径大于接地主干12外径。与其配合使用的灌封装置由一灌封漏斗2组成,漏斗底部设有一出料孔,出料孔连接一出料管,接地极1可自由通过出料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义;王文刚,未经刘义;王文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72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