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浓度养殖废水达标处理新组合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6764.3 | 申请日: | 2009-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6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杰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28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 代理人: | 谭新民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度 养殖 废水 达标 处理 组合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浓度养殖废水达标处理新组合工艺。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畜禽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许多地区,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超过环境的容纳量,已经或正在成为比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更大的污染源。养殖废水具有典型的“三高”特征:CODcr高达3000~12000mg/l,氨氮高达800~2200mg/l,SS超标数十倍。国内外对养殖废水的处理大致有三种,即还田利用、自然处理及工业化处理模式。我国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研究开展较晚,而且这些研究比较零星,缺乏系统可操作性。
畜禽养殖废水还田是传统有效的处置方法,但其存在的问题一是需要大量土地;二是雨季及非用肥季节必须考虑粪便污水或沼液的出路;三是存在着传播畜禽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危险;四是不合理的施用方式或连续过量施用会导致NOx-N、P及重金属沉积,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源之一;五是恶臭以及降解过程所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释放对大气环境构成污染威胁。故还田利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废水不能达标排放。
自然处理模式也存在土地占用量较大,处理效果易受季节温度变化影响的缺点,且建于地下的厌氧系统出泥困难、维修不便,还有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所以其应用受到限制,处理效果不佳,废水不能达标排放。
工业化处理模式包括生物和化学方法,主要采用厌氧-好氧组合工艺,从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发现,处理效果均不佳,尤其对氨氮的去除,远远达不到排放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于消纳或处理粪便污水的土地将越来越少,加之还田模式与自然处理模式均带来二次污染,而在已开发的处理工艺中,氨氮与总氮去除率都不高,远未达到排放标准,使污水不能实现达标排放。因此,寻求废水的达标排放,尤其是氨氮达标排放的处理方法已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
提供一种高浓度养殖废水达标处理的新组合工艺,采用“UASB-短程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低C/N比养殖废水,通过试验及部分工程应用研究其最佳运行工况及其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氨氮去除率能达到89.14%,CODcr和氨氮都能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高浓度养殖废水达标处理新组合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处理:
1)废水首先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进行处理;
2)步骤1)处理后的废水经短程亚硝化工艺处理;
3)步骤2)处理后的废水经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
本发明采用“UASB-短程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组合新工艺探讨处理高浓度养殖废水达标排放为国内首次,探寻该组合工艺主导控制参数及最佳运行参数为国内外首次。
所述步骤1)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中:反应温度为15-55℃,pH为6.0-8.5,进水CODCr浓度为2016-8516mg/l。
所述步骤1)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中:水力停留时间为1d,有机负荷为1.82-11.20kgCOD/m3·d。
UASB厌氧消化及氨化工艺:首先经过污泥接种、驯化,培养高效产甲烷菌及厌氧氨化菌群;在维持进水CODcr、MLSS、温度及氨氮浓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运行一定周期,确定UASB最佳有机负荷及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并在此基础上,验证进水pH、浓度、温度对运行效果及系统产气量的影响,从而确定UASB最佳运行参数:系统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d,最佳有机负荷OLR为6.0kgCOD/m3·d,最佳进水CODcr浓度为6000mg/l,最佳运行温度为38℃,最佳pH为7.0,并加以理论分析。动力学分析表明,系统内基质最大比去除率为0.584d-1,抑制系数为35.992mg/l。最终,广东河源大型规模化养猪场再次确认了该工艺达标排放的可行性。
所述步骤2)短程亚硝化工艺中:系统进水pH为8.18-8.50,系统运行温度为10-32℃。
所述步骤2)中短程亚硝化工艺中:曝气时间为23h,曝气量为0.10-0.25m3/h,进水碱度为3036-8589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杰,未经朱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67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链条
- 下一篇:介孔氧化锆包覆无孔硅球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