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氮磷流失减控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16539.X | 申请日: | 2009-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1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廖晓勇;陈治谏;王海明;周梦佳;涂恩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C21/00;A01B79/00;A01G13/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流失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稻田环境友好利用模式的一种构建技术,是减少稻田氮、磷流失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生产在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举世瞩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生产为我国60%以上的人口提供口粮消费保障。除了产品供应外,更重要的以水稻为主体的稻田湿地生态系统是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生态单元。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增施化肥作为增加水稻产量的重要农业措施。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稻田中过量或超量施肥现象普遍存在。与国外比较,我国水稻生产单位面积氮磷肥用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5%、58%,而氮磷肥利用率仅30%、25%。过量施肥并不能使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反而造成化肥利用率的降低,损失量增大,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不仅使稻田本身具有的净污功能降低,而且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引起河流和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危害人类健康,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资料表明,稻田周围水体2/3以上存在氮磷超标现象。在今后30年中,我国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加,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氮磷肥的施用还将持续。因此,如何维持稻田湿地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有效兼顾稻田施肥的农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氮磷利用率,减少氮磷流失,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稻田节水灌溉、氮磷流失减控的稻田氮磷流失减控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稻田氮磷流失减控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a)、免耕、规范开厢:
在距稻田四周田埂80cm处开宽25cm、深30cm的围沟,并见犁底层, 对面积较大的沟槽田,在田的正中开一道宽25cm、深20cm的腰沟;
两条厢沟与腰沟平行且等距设置,每条厢沟宽20cm、深15cm,开沟铲起的泥土均匀撒放于厢面,打碎泥块,达到田平泥融,且田埂高于厢面;
b)、平整厢面:
采用一块长1.6m、宽20-30cm的木板,在其上面捆绑装有15-20kg泥土的口袋,一人用绳拉着边走边平整;
c)、施足基肥:
采用一道清的施肥方式,在平整厢面前一次性全层配方施肥,重施底肥,多施农家肥,肥料与厢面土壤充分混合均匀;
d)、覆膜:
选用厚0.004mm、宽170-200cm,质量为一级的超微膜,以滚动膜捆的方法覆膜,使地膜紧贴厢面泥土,两边用泥土压实,不被风刮起且不留任何空隙;
e)、控水:
在水稻移栽后保持沟中有水、膜面无水,严禁串灌、深灌,大雨后及时排掉厢面水层,为确保前期灌水适量,在排水口设平缺口,让多余的田面水及时自动排出;
f)、揭膜:
为便于地膜回收,免于白色污染,一是在水稻黄熟前15天放干田中的水,二是水稻收割时低留稻茬。
稻田相当一部分氮磷以溶质或颗粒形态存在于田间水中,并主要通过地表径流、侵蚀或渗漏而损失,据资料,单位面积稻田由于渗漏和径流所产生的氮磷负荷量是旱田的4倍以上。因此,本发明是一种稻田环境友好利用模式的构建方法,以改变传统的稻田水分管理模式,改善稻田的水文条件,有效削减稻田生产上高化肥投入可能引发的氮磷流失对水环境的污染,实现稻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发明的基本点是:
1、厢式免耕
改传统的翻耕泡田、满田栽秧为免耕、规范开厢栽秧。在距稻田四周田埂80cm处开宽25cm、深30cm的围沟,以见犁底层为宜,对面积较大的沟槽田,在田的正中开一道宽25cm、深20cm的腰沟。厢沟宽20cm、深15cm,厢面宽145cm, 开沟铲起的泥土均匀撒放于厢面,打碎泥块,达到田平泥融。
2、覆膜栽培
改传统的露地栽培为覆膜栽培。选用厚0.004mm、宽170-200cm,质量为一级的超微膜,以滚动膜捆的方法覆膜,使地膜紧贴厢面泥土,两边用泥土压实,不被风刮起且不留任何空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65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