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种子带-网-纤维束”生态护坡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6253.1 | 申请日: | 200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31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龙;李绍才;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A01C1/04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游兰 |
地址: | 61006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子 纤维 生态 护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护坡领域的防护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种子带-网-纤维束”生态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近所来,生态护坡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项目,虽然先后出现液压喷8播、三维网植草、土工隔室植草、厚层基材喷射及喷混植生等技术,并提出由锚杆、加筋网、人工基质等功能单元构件组成的护坡结构,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中国专利CN2873888公开了一种边坡防护绿化层结构,主要包括铁丝网、与铁丝网固定连接的锚杆,以及包裹铁丝网的防护绿化层。其中,防护绿化层包括含有植物种子、较多水泥、秸杆纤维及壤土的面层,有机质含量较高、较少水泥或不含水泥的壤土层,以及含较多水泥及秸杆纤维的面层。虽然能较好地防止雨水冲刷,减少表面径流侵蚀,其水泥的碱性对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均有较大影响,抑制了植物根系对边坡的锚固功能,不利于植物加固边坡,且施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基质层表面径流,提高水分入渗,保障坡面结构稳定,且施工简便,效率高,成本合理的“种子带-网-纤维束”生态护坡结构。
本发明“种子带-网-纤维束”生态护坡结构包括锚杆,与锚杆连接固定的铁丝网,平行固定在铁丝网纬向网丝上的种子带,垂直固定在同一纬向网丝上的纤维束,以及包裹铁丝网的基质层。其中,纤维束与铁丝网表面有向上的夹角,且纤维束上端与基质层表面的距离一般以≤5cm为宜,这样可有效抵制雨水冲刷;种子带及纤维束固定在同一纬向网丝上,构成一组“种子带-纤维束”,且长度一致,由于纤维束的截流及缓冲等保护作用,有效地防止了纤维束下方种子带内的种子混合物不会被水冲走。各组“种子带-纤维束”之间的横向、纵向间距为5~32cm,通过调整横向、纵向间距可调整植物在护坡上的分布密度;种子带是长度50~150cm、直径1.5~3.0cm的条形结构,由种子混合物及外部包裹层组成。种子混合物包括植被种子、有机质及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外部包裹层采用水溶性纸,遇水后自然溶解,其内的有机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保证种子正常发芽、生长。同时,根据具体环境条件通过调节植被种子种类,能充分保障坡面植被的合理结构;纤维束为市售产品“毛条”或“铁线刷”,其材质为PP、尼龙或动植物纤维;基质层是植壤土与绿化基材的混合物,其厚度为5~15cm,根据护坡的类型进行调整其厚度。
本发明“种子带-网-纤维束”生态护坡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实施时通过锚杆将其固定在护坡上,并且通过调节该结构与坡面的距离,调节种子的播种深度,以保证种子安全发萌发。本发明遇雨水后种子带外部包裹层溶解,其内部的种子混合物分散于基质层内,由于位于种子带上面的纤维束对坡面来水的拦截作用,使种子混合物不会被水种走,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生长,从而形成护坡上的人工植被。
本发明“种子带-网-纤维束”生态护坡结构的优点在于该结构能有效防止基质层表面径流,提高水分入渗,保障坡面结构稳定,实现植物种子合理播种密度及播种深度,减少种子用量,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及成苗率,保障坡面人工植被成功建植,且施工简便,效率高,成本合理。主要用于各种边坡的生态护坡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图3:本发明平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种子带-网-纤维束”生态护坡结构包括锚杆1,与锚杆1连接固定的铁丝网2,平行固定在铁丝网2纬向网丝上的种子带3,垂直固定在同一纬向网丝上的纤维束4,以及包裹铁丝网2的基质层5,其中,纤维束4与铁丝网2表面有向上的夹角,且纤维束4上端高于基质层5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62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