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蔗离地栽培技术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14530.5 | 申请日: | 2009-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1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少谋;符成;胡后祥;王勤南;陈西文;邓海华;金玉峰;张垂明;杨业后;黄忠兴;吴其卫;周峰;林秋生;吴海鹏;吕文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31/02;A01G25/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唐弟 |
| 地址: | 510316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甘蔗 栽培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甘蔗育种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甘蔗(Sugarcane)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糖占我国食糖产量的90%以上,同时它也是南方地区生产燃料乙醇的最佳可再生能源作物之一。蔗糖业的发展离不开甘蔗品种改良,优良品种对蔗糖生产的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60%,是我国蔗糖业持续发展和提高蔗糖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核心技术。甘蔗有性杂交是进行甘蔗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是缓解我国甘蔗品种结构单一化的局面。甘蔗有性杂交过程中父母本进行离地栽培模式技术是提高甘蔗进行有性杂交效率的有效途径。
早期比较传统的栽培模式主要是大田栽培模式。一方面,由于在大田上栽培,受台风等外界因数影响大,甘蔗倒伏严重,开花抽穗率极低,导致花穗茎利用效率极低。另一方面,大田栽培模式不易管理,甘蔗包茎难,操作起来太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甘蔗离地栽培技术,其具有高效、便于管理等特点,用本发明可提高甘蔗进行有性杂交的效率,从而促进甘蔗品种改良的进程。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甘蔗离地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订制离地栽培装置:该装置由塑料材制造成,其形状为圆桶形,容积为10-20L,该装置在底部和近底部的桶壁上打4-5个圆孔,圆孔直径大于2cm,桶口边上对称设两桶柄,桶柄中部打有直径为2-3cm的圆孔。
(2)防风架系统搭建:防风架系统包括有多行平行排列的柱子,柱子行之间相隔大于300cm,每行防风架中柱子间隔为300-500cm,柱子高度为200-250cm,柱子直径为6-8cm;每根柱子于近上端和约150cm高处各横支一根钢横杆,钢横杆长度约为100cm,两端基本对称于柱子,用钢筋将同一行柱子的钢横杆末端点焊接连接起来形成长方形架子,该防风架用于固定从离地栽培装置中长高的甘蔗,防止甘蔗倒伏。
(3)离地栽培装置排列:以每一行防风架柱子为基准,在离防风架柱子大约30cm处两边各排一行离地栽培装置,两柱子之间均匀分布6-8个离地栽培装置;
(4)安装自动控制滴灌系统:自动控制滴灌系统包括有主管道、微电脑时控开关、叠片过滤器、电磁阀、PE管、滴灌带和滴箭,先铺设好主管道,在主管道一端依次按顺序安装叠片过滤器和电磁阀,电磁阀由微电脑时控开关控制;在主管道的另一端用PE管分流连接到每一个离地栽培装置中,该自动控制滴灌系统可通过微电脑时控开关全天候任意调节滴灌时间段、滴灌次数、滴灌时间长短。
(5)甘蔗种茎育苗:将采好的甘蔗种苗剥除叶片,砍成双芽苗,并在浓度为1%的多菌灵溶液上浸泡10min左右,将浸泡好的种苗均匀排列在已准备好的苗床上,施少许5%“蔗来茎”颗粒以防地下害虫,并覆盖土。
(6)栽培基质配制和放置:栽培基质为沙、土和牛肥的混合物,其比例为沙∶土∶牛肥=1∶3~5∶1~2,将栽培基质放置入离地栽培装置中,每个离地栽培装置放入栽培基质重量控制在5-15Kg,覆盖到离地栽培装置1/2左右。
(7)甘蔗苗移栽:步骤(5)的育苗40天后将蔗苗移栽到步骤(6)准备好的离地栽培装置中,移栽时挖起种苗去除多余土壤,每个离地栽培装置栽种4个比较壮且比较均匀的单芽苗,栽种后施少许5%“蔗来茎”颗粒并灌足定根水,次日即可用步骤(4)的自动控制滴灌系统进行自动滴灌。
(8)小培土并结合施肥:蔗苗移栽后每月进行1-2次追肥,每个离地栽培装置每次追肥施尿素5-10g,复合肥15-25g,每次施肥后用少许土壤覆盖;
(9)大培土并结合施肥:蔗苗移栽2-3个月内,每个离地栽培装置施牛粪大约500g和蔗来茎2-3g,并用土覆盖。
(10)剥除多余甘蔗叶片:蔗苗移栽3个月后,将蔗茎下部老化的叶片剥除。
(11)去除多余分蘖茎:蔗苗移栽2个月后,每30-40天进行1次割除多余分蘖茎,每个离地栽培装置保留主茎3-5条,尽量使主茎均匀分布在离地栽培装置中。
在以上步骤中,步骤(1)和(2)不分先后,步骤(5)和步骤(1)、(2)、(3)、(4)、(6)不分先后。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有如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一、本发明有效地促进了甘蔗开花抽穗率的提高,同时也促进甘蔗花穗的利用效率的提高。
二、本发明克服了传统的甘蔗育种的包茎难、费人工、不易操作等问题,为适合甘蔗进行轻简化、试验化的一种栽培模式,为工厂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甘蔗杂交花穗提供有利的保障基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未经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45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