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Xyloketals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3964.3 | 申请日: | 200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庞冀燕;林永成;许忠良;李艺英;卢秉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519/00 | 分类号: | C07D519/00;C07D493/22;C07D49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xyloketals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海洋真菌代谢产物Xyloketals类化合物的合成技术。
背景技术
Xyloketals类化合物是本研究小组2001年从南海海洋真菌Xylarias sp.(#2508) 分离出来一系列全新骨架、结构珍奇的缩酮化合物,其结构式为:
初期活性研究表明,Xyloketals系列化合物显示较强的L-钙离子通道抑制活 性(0.2μg/ml,抑制率60%),并有一定的构效关系。而且还表现出了良好的乙 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鉴于其结构珍奇及良好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 关注,这些化合物被列入Nat.Prod.Res.2001年出版热点(Hot offthe press)。尤 为重要的是德国和加拿大等研究组获得其国家资助立专项,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进 行合成研究。
德国的Karstem Krohn小组由2,4-二羟基苯乙酮与烯酮经迈克尔型加成反应 实现了最简单的Xyloketal D的不对称合成,通过同类型的反应还合成了 XyloketalA、B的多种立体异构体的混合物,但它们的立体构型问题仍没获得解 决。加拿大的Peter D.Wilson小组开辟了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由次甲基化邻苯 醌与甲基二氢呋喃经Diels-Alder型反应合成了Xyloketal D,并解决了立体构型 问题,但使用此法只合成了Xyloketal A的类似物而不能合成Xyloketal A;第二 条路线是由间苯三酚与二氢呋喃醇在BF3·Et2O的介导下进行亲电芳环三取代反 应,最终成功合成了光学纯的Xyloketal A。这些合成方法存在工艺复杂、生产 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的Xyloketals类化合物的合成 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Xyloketals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色满的合成:以间苯三酚为原料,加入摩尔数1.5-3倍的丁烯酮,加入1-30 倍的无水硫酸镁,加入摩尔数1-8倍的路易斯酸催化剂,在0-100℃的条件下进 行反应,反应时间为1-30小时,反应使用的溶剂选自甲醇、乙醇中的一种;
(2)、色满酚羟基的保护:以色满为原料,加入酚羟基保护剂,在0-100℃的条 件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1-24小时,反应使用的溶剂选自丙酮、DMF,THF 中的一种。
(3)、色烯的生成:以酚羟基保护的色满为原料,加入摩尔数0.3-4倍的P2O5, 在100-13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0.5-8小时,反应使用的溶剂选自 苯、甲苯、二甲苯中的一种;
(4)、缩酮的生成:以上述色烯为原料,加入摩尔数2-3倍的N-碘代丁二酰亚胺 (NIS)或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摩尔数为10-100倍的丙烯醇,在-20-25℃的 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2-10小时,反应使用的溶剂为二氯甲烷;
(5)、自由基环化:以上述缩酮为原料,加入摩尔数为10-100倍的自由基环化 试剂,摩尔数为0.5-6倍的自由基引发剂,若在水相中反应加入10-100倍的相转 移催化剂,在70-10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6-48小时,反应使用的 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水中的一种。
其反应过程如式(I)所示:
在上述合成方法中,所述的路易斯酸优选为三氟化硼乙醚、氯化亚锡、对甲 苯磺酸、二氧化硅或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最优选为对甲苯磺酸。
在上述合成方法中,步骤(5)所述的自由基引发剂优选为偶氢二异丁腈 (AIBN)、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AIP)中的一种。
在上述合成方法中,步骤(5)所述的相转移催化剂优选为十六烷基三甲基 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Triton X-100中的任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39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