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城镇生活垃圾分散型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12532.0 | 申请日: | 2009-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4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邵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邵志军 |
| 主分类号: | B09B5/00 | 分类号: | B09B5/00;B09B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 地址: | 214203 江苏省宜***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小城镇 生活 垃圾 分散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小城镇生活垃圾分散型处理系统及 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 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而另一方面生活垃圾产量与日俱增,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 问题也日益严重,小城镇地区和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城 市建设、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小城镇地区和新农村相对经 济比较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生活垃圾处理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推广使用先进 的垃圾处理技术,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小城镇垃圾处理方式多为填埋式,填埋垃圾将导致土地重金属和各种 危害废弃物超标,使土地永远失去农业用地功能,同时导致填埋场所附近地表 水源严重污染,垃圾堆放产生污水流透到地表,造成地下水中氨氮含量严重超 标,遗害无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填埋式垃圾处理方式的缺陷,提供一种小城镇 生活垃圾分散型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在结合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公开一种了完 全无害化、处理成本极低、操作简单、完全适合小城镇地区和新农村的特点而 开发的垃圾处理新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城镇生活垃圾分散型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焚烧炉、烟气吸收 除尘装置和烟囱,所述焚烧炉连接沼气包,沼气包连接厌氧反应塔,厌氧反应 塔内设有多组节能厌氧脉冲反应器,厌氧反应塔一侧设有进液口,厌氧反应塔 另一侧连接好氧生化池,好氧生化池末端设有出水口。
所述烟气吸收除尘装置为水冷集尘器、旋风除尘器、循环吸收塔、袋式除 尘器或其组合。
所述焚烧炉与沼气包之间设有沼气泵。
一种小城镇生活垃圾分散型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将含水量75%以上的生活垃圾经过压滤机压榨,分离出干垃圾和滤液;
将上述分离出的干垃圾通过人工或送料装置送入焚烧炉内燃烧,使得垃圾 中的有害物质分解燃烧后达标排放;
经焚烧炉焚烧后的可燃烟气通过烟气吸收除尘装置,垃圾燃烧后产生的炉 渣和飞灰收集后做无害化处理;
滤液进入厌氧反应塔进行厌氧生化反应,将产生的沼气收集并通入焚烧炉 助燃;
经厌氧反应后的滤液进入好氧生化池进行好氧反应后排出。
所述沼气由沼气泵送入焚烧炉作为助燃剂,增加燃烧温度使炉内温度保持 在900℃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垃圾分散型处理系统结构合理,运行稳定,采用沼气助燃,使得 垃圾和烟气燃烧充分,有害物质可以彻底分解,并设置热能循环利用体系,同 时具有集尘排灰功能,满足节能减排的环保需要。
本发明的垃圾分散型处理方法,充分利用垃圾滤液产生的沼气,为了使热 解可燃气和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彻底分解燃烧,达到排放要求。
本发明利用垃圾本身热值强制性地产生可燃气体,从而达到垃圾资源化。 同时节约了能源,降低了运行成本。且由于是稳定燃烧,设备使用寿命长。劳 动环境好,由于其是一次投入闷烧,故没任何臭气且占地面积小,营造了一种 绿色工厂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垃圾分散型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垃圾分散型处理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中:1为焚烧炉、2为烟气吸收除尘装置、3为烟囱、4为沼气包、5为沼 气泵、6为进液口、7为节能厌氧脉冲反应器、8为厌氧反应塔、9为好氧生化 池、10为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一种小城镇生活垃圾分散型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焚烧炉1、 烟气吸收除尘装置2和烟囱3,所述焚烧炉1连接沼气包4,沼气包4连接厌氧 反应塔8,厌氧反应塔8内设有多组节能厌氧脉冲反应器7,厌氧反应塔8一侧 设有进液口6,厌氧反应塔8另一侧连接好氧生化池9,好氧生化池9末端设有 出水口10。
所述烟气吸收除尘装置2为水冷集尘器、旋风除尘器、循环吸收塔、袋式 除尘器或其组合。
所述焚烧炉1与沼气包4之间设有沼气泵5。
实施例二。
如图2,一种小城镇生活垃圾分散型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邵志军,未经邵志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25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精密注塑级聚酰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全棉防紫外线提花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