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轮控向的脚踏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10864.5 | 申请日: | 2009-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0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有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有财 |
| 主分类号: | B62M1/02 | 分类号: | B62M1/02;B62K2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1 | 代理人: | 殷根娣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大***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后轮 脚踏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脚踏车,尤指一种借助后轮控制车体转动方向的脚踏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统脚踏车是以链条链盘组驱动后轮前进,并由控制前轮来达到脚踏车转向;但由于其所述脚踏车的车体庞大且极占空间,需很大旋转空间才可转向,或须下车以人力将车体搬动转向,使用起来极其不便,且所述车体的结构也不易改变,无法有重大突破以刺激市场消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人有鉴于上述先前技术的缺点,因此针对其症结所在,开始着手加以谋求改善,补其所缺,以期寻求一个合理解决之道,经过无数次的研析、设计,改进再改进,终于完成本发明一种后轮控向的脚踏车。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半径较小的脚踏车,利用本发明后轮控向的优势,使骑乘者在很狭小的地方也可旋转自如。
本发明的次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缩短车体两轮轮距,并借助驱动装置驱动主驱动轮转动,来大幅缩短两轮距离,使本脚踏车更利于骑乘及携带收放。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多种驱动方式的脚踏车,有别于长久以来传统的以后轮作为主驱动轮的结构,因所述车体结构固定,而无法作更大的突破,本发明无论是有链或无链驱动方式均适宜,造型可千变万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后轮控向的脚踏车,至少包括有:
一个供连接所述接脚踏车的构件的连接基座;
一个前车架,其一端与所述连接基座连接,另一端接设有一个前轮组,所述前轮组至少包括有一个前轮,且所述前轮能够依其轮轴的中心自由旋转,但被限制不作左右摆动;
一个后车架,呈一个中空的柱体,其一端与所述连接基座连接,所述后车架进一步包括有一个控向轴杆,穿设于所述后车架的中空的柱体中,并于所述后车架中自由转动,且所述控向轴杆的两端分别凸出于所述后车架外,且远离所述连接基座的一端与一个后叉架结合为一体,并与一个后轮组枢接,所述后轮组至少包括有一个后轮,所述后轮能够依其中心自由旋转;
一个控向装置,设于所述连接基座上,包括有一个供双手握持支撑及控制脚踏车转向之用的控向把手及一个能够使所述控向把手通过所述控向轴杆与所述后轮同步产生反向运动的反向连动组,所述反向连动组分别与所述控向轴杆及控向把手连接;
一个主驱动轮;
一个用以驱动所述主驱动轮转动的驱动装置;
控向把手作向左、右旋转,即带动所述反向连动组运动,连动所述控向轴杆及所述后轮同步作右、左反向摆动,脚踏车能够正确顺利转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后轮控向的脚踏车,利用本发明后轮控向的优势,提供一种旋转半径较小的脚踏车,使骑乘者在很狭小的地方也可旋转自如;借助驱动装置驱动主驱动轮转动,大幅缩短两轮距离,使本脚踏车更利于骑乘及携带收放;本发明无论是有链或无链驱动方式均适宜,是一种适合多种驱动方式的脚踏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3a是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示意图。
图3b是图3a中局部的放大图。
图4a是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b是图4a中局部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的无链方式驱动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7a-b是本发明的折叠状态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7c是图7a中A-A处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设置电动驱动装置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直行不转向的转向系统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向左转向的转向系统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向右转向的转向系统状态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连接基座 11.主驱动轮 20.前车架 30.后车架
31.控向轴杆 311.轴承抵座 40.控向装置 41.控向把手
411.立杆 42.反向连动组 421.被动组件 4211.槽孔
422.主动组件 423.轴柱 50.驱动装置 51.链盘组
511.大链盘 512.小链盘 52.踏板 53.传动组件
54.连接架 55.齿轮机心组 60.前轮组 61.前轮
70.后轮组 71.后轮 80.座垫组 90.折叠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有财,未经刘有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08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丁基胶子午轮胎内胎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表面检查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