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卸冬化过滤机热卸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10651.2 | 申请日: | 2009-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9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国庆 |
| 主分类号: | B01D25/32 | 分类号: | B01D25/3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545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冬化 过滤机 卸装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卸冬化过滤机热卸装置,属于食用油生产中用于油与腊(脂)分离的过滤机上的零部件。
二、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热卸冬化过滤机属板框过滤机,而现有的板框过滤机主要由头板、尾板、交替排列的板和框、横梁、压紧装置、油槽、饼槽等组成。其工作理是过滤时油从中间油孔进入,油靠压力穿过滤布由滤板上的出油口流出,滤饼则留在板与板之间形成的空腔内。过滤结束卸饼时,人工将板框一块一块拉开用木铲铲掉滤布上粘的腊(脂)饼,腊(脂)饼卸完后人工再将滤布装好,将板框一块一块合并,最后用丝杆将板框压紧,这样的操作劳动强度大,操作麻烦,腊(脂)饼会掉到地面上影响环境卫生,用木铲清卸滤布上的腊(脂)饼时,还容易将滤布刮破,增加滤布的消耗,且滤布上的腊(脂)饼也清不干净,残留到滤布上影响下次的过滤速度,会降低生产效率。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使用可靠,降低消耗,增加生产效率的一种热卸冬化过滤机热卸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滤框、加热蛇管、出腊(脂)口、出水口和进水口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滤框内设置有加热蛇管,在滤框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另一侧设置有出腊(脂)口、在滤框的上边设置有出水口。将90℃左右的热水通过进水口供给每块滤框,此时滤机内的滤饼不断被加热,熔点在40℃以下的腊(脂)饼逐步开始熔化,由出腊(脂)口排出,直至出腊(脂)口流量很少(几乎不出)时,关闭热水阀,同时将冷水阀开启通过加热(冷却)蛇管对滤机开始冷却,待滤机冷却到25℃以下,关闭冷却水开始下一周期的过滤。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发明前型确实解决了人工拉板卸饼,卸饼结束后合并板框,压紧等过程中的烦锁劳动,又改善操作环境的卫生条件,滤布避免了刮破的机会,使用时间延长,减少了滤布的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附图说明:
图1增加加热蛇管的滤框
图2热卸冬化过滤机热卸工作原理
图3热卸冬化过滤机给排水管道图
其中;1、滤框 2、加热蛇管 3、出腊(脂)口 4、出水管 5、进水管 6、滤板 7、头板 8、尾板 9、滤布 10、滤饼 11、联结软管 12、排水管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3可知,它包括:滤框(1)、加热蛇管(2)、出腊(脂)口(3)、出水管(4)和进水口(5)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滤框(1)内设置有加热蛇管(2),在滤框(1)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4)、另一侧设置有出腊(脂)口(3)、在滤框(1)的上边设置有出水口(5)。热卸冬化过滤机是由数十片滤板(6)和加热滤框(1)交替组合而成,加热所用热水和冷却用水是由供水总管分别供给每块加热滤框(1),而每块热(冷却)滤框(1)的出水又汇集到出水总管排出,而且每块加热滤框(1)进出水管分别软管与总管相连。供水总管固定在机架支腿上,出水总管两个支架分别固定在头板(7)和尾板(8)上。
由图2可知热卸过滤机的工作原理,开始过滤时,冷冻后含结晶腊(脂)的油由过滤机的进油口进入滤机,在滤机内又分别进入到滤板(6)与滤板(6)之间,在油压的作用下,清油穿过滤布(9)在滤板(6)的出油口排出,固体腊(脂)则留在滤板(6)与滤板(60之间和滤框(1)的空腔内,当过滤达到一定压力时,而且出油很少(几乎不出油时)停止供油,由进油管通入压缩空气将腊(脂)饼尽量压干(出油口几乎不出油),开始热卸腊(脂)饼。
开始热卸后,首先将滤框(1)上出腊(脂)阀全部开启,再将供水总管的进水阀开启,将90℃左右的热水供给每块加热滤框(1)。此时滤机内的滤饼(10)不断被加热,熔点在40℃以下的腊(脂)饼逐步开始熔化,由图1所示出腊口排出,直至出腊(脂)口(3)流量很少(几乎不出)时,关闭热水阀,同时将冷水阀开启通过加热(冷却)蛇管对滤机开始冷却,待滤机冷却到25℃以下,关闭冷却水开始下一周期的过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国庆,未经陈国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06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