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蔗渣高效糖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10419.9 | 申请日: | 2009-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5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邓远德;尚海涛;黄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19/14 | 分类号: | C12P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23301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蔗渣 高效 糖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化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将甘蔗渣高效糖化的方 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世界经济支柱的石油资源预计在数十年左右将会枯竭,因 此,石油替代品的开发研究迫在眉睫。目前有很多国家在研究以木质 生物资源为原料用生物转化法制备燃料乙醇,以替代或部分替代储量 有限的石油。
木质生物资源包括玉米秸秆、麦秆、甘蔗等,其主要成分是纤维 素、半纤维素和木素。其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是可发酵糖的来源, 含量占66~75%(纤维质原料的绝干重量)。由己糖通过酿酒酵母发 酵生成乙醇是很成熟的工艺,当采用纤维素酶水解木质生物资源制造 乙醇时,纤维素酶必须接触吸附到纤维素底物上才能使反应进行,因 此,纤维素对纤维素酶的可及性是决定水解速度的关键因素。
木素的存在阻碍了纤维素对酶的可及性,且纤维素的结晶结构以 及木质生物资源的表面状态、木质生物资源的多组分结构、木素对纤 维素的保护作用以及纤维素被半纤维素覆盖等结构与化学成分的因 素致使木质生物资源难以水解。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主要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处理时间和 简化工序等方面考虑。理想的预处理应能满足下列要求:产生活性较 高的纤维,其中戊糖较少降解;反应产物对发酵无明显抑制作用;分 离出的木素纯度较高,可以制备相应的其他化学品,实现生物质的全 利用。
由于木质纤维容重较小,每立方仅重100kg左右,收集及运输存 在困难,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同时木质纤维原料灰份较大,平 均灰份在10%左右,而甘蔗渣具有原料集中,同时蔗渣中灰份较低, 仅在2%左右,而且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含量较其它木质纤维素高出 5~10%,同样的处理方式,1吨蔗渣酶解产总糖能达到550kg,而其它 木质纤维素吨产总糖仅在450kg以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甘蔗渣高效糖化的方法,该方法不产 生对酶解和发酵有害的物质,能减少生物质中碳水化合物的降解损 失,提高原料酶解得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甘蔗渣高效糖化的方法,其 包括如下步骤:
1)对甘蔗渣进行预处理:
先将甘蔗渣在70~140℃下,与浓度为0.1~20wt%的催化剂溶液, 以1∶1~20的重量比进行混合,反应时间10~100分钟,所述催化剂溶液 为氢氧化钠和亚硫酸钠的混合溶液;
2)酶解
预处理后进行固液分离,将固体物中加入纤维素酶进行酶解。
其中,所述甘蔗渣一般选用切好后的甘蔗渣(甘蔗经压榨后的残 渣)。切碎粒度为0.01~50mm,优选切碎粒度为1~20mm。
步骤1)中预处理过程中采用过热蒸汽或饱和蒸汽控温。
预处理的温度优选为95~115℃,处理时间以30~120分钟为佳。
所述催化剂溶液的浓度优选为1~3wt%。
所述甘蔗渣和催化剂溶液的优选重量比是1∶4~8。
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1~10wt%,优选为1~3wt%;亚 硫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5~20wt%,优选为0.5~3wt%。
本发明甘蔗渣经过预处理后,可分离得到固体和液体两种产物, 分离可采用离心分离;然后先用水洗涤固体产物,再用酶催化水解固 体产物生成主要由葡萄糖及木糖构成的混合糖,这些混合糖还可以进 一步发酵生成酒精、丁二酸等发酵产品。
预处理后固体物经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其加入量为10~30FPIU/ 克底物,pH在4.5~5.2,温度在46~50℃,酶解时酶解搅拌转速 100~200rpm/min,酶解时间在48~72小时。
预处理后固液分离后得到的液体物(蒸煮黑液),经膜浓缩后, 再进一步浓缩可制成磺化木素产品,进行利用,减少了预处理的成本。
本发明甘蔗渣高效糖化的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用碱量低,现有的碱处理技术用碱量大,碱用量占所处理物 料干物重量的16~20%,本发明用碱量只占所处理干物重量的8~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04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