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封式百分表沉降仪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10214.0 | 申请日: | 200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1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张路青;杨志法;王学良;陈岗;郑舰;刘恩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龙游县风景旅游管理局 |
主分类号: | G01B5/02 | 分类号: | G01B5/02;G01C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封式 百分表 沉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观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封式百分表沉降 仪。
背景技术
对于现代地下工程、古地下工程、天然洞穴等的开发和利用,洞室稳 定性评价是确保工程安全和人员安全的必要工作之一。工程实践及理论 分析表明,顶板沉降监测不仅是洞室稳定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 地下工程加固需求程度和加固效果评价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 展,目前主要有三类技术可用于洞室顶板沉降的监测,相应的功能和特 点如下。
(1)钻孔伸长计
所谓钻孔伸长计,是指利用固定于钻孔内的固定装置和读数装置来观 测钻孔内某点与孔口相对位移的一类仪器。当钻孔轴向竖直且孔内某固 定点被认为是相对不动点时,孔口与该固定点之间的相对位移即为顶板 沉降值。钻孔伸长计的观测方式主要有机械式(如百分表)和电测式(如 电感式探头、电阻式探头等)两种,相应的适用条件不同,具体特点如 下:
●为了获得接近实际的顶板沉降值,钻孔的深度应足够大,致使相 应的钻孔施工不仅费用较高,而且有可能对顶板围岩产生较大的 扰动;
●当机械式测读装置被固定于钻孔的孔口时,沉降观测的精度虽然 较高,但测读装置有可能面临因锈蚀而失效的危险;
●当洞室的顶板较高时,利用机械式钻孔伸长计进行顶板沉降监测 将面临登高量测困难的问题;
●电测式钻孔伸长计具有观测方便、精度较高等优点,但电测装置 的成本一般较高,电测元件在潮湿、酸性等不利环境下还将面临 防潮、防锈、老化、长期可靠性差等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
●古地下工程是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较深的顶板钻孔对文物的损 害较大。
(2)收敛计
所谓收敛计,是指利用卷尺、丝线、接杆等观测装置来量测两测座间 距离变化的一类仪器。当上测座被固定于顶板,而下测座被固定于上测 座下方正对的底板上时,利用收敛计测得的收敛值即为顶板的沉降。根 据观测装置的不同,收敛计一般可分为尺式、丝式和杆式收敛计。根据 是否将测读装置固定于观测部位,还可以将收敛计分为固定式和携带式 收敛计,前者的观测精度一般要高于后者。工程实践表明,将收敛计用 于洞室顶板沉降观测时的特点如下:
●对于固定于潮湿、酸性等环境下的机械式收敛计,测读元件极易锈 蚀而失去观测功能,长期观测时的可靠性不高;
●对于固定于潮湿、酸性等环境下的电测式收敛计,测读元件有可能 会因为潮湿、锈蚀、老化、漂移而可能出现读数误差较大和失效的 现象,长期观测时的可靠性不高;
●当利用机械式收敛计进行顶板沉降观测时,观测人员一般要到达现 场才可进行测读,人身安全受到的威胁较大;
●用于固定上测座的钻孔规格一般较小(例如,钻孔直径<20mm,钻 孔深度<300mm),对洞室顶板的损害较小。
(3)光学类仪器
根据有无观测用的标靶,不妨将光学类仪器分为标靶式和无标靶式两 种,主要包括水准仪、全站仪、二维激光扫描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仪 器。将光学仪器架设在既定的位置,通过定期观测洞室顶板某点与仪器 位置之间垂直距离的变化即可获得顶板的沉降值。工程实践表明,将光 学类仪器用于洞室顶板沉降观测时的特点如下:
●需要专门的观测仪器和标靶,设备成本较高;
●上述光学类仪器的观测精度一般不会优于1mm,不适用于高精度的 顶板沉降观测要求;
●对于不需要标靶的光学仪器,在较好的洞内观测环境下相应的观 测精度将更低(不会优于2mm);
●在不利的洞室环境(如潮湿、灰尘、振动等)下,利用光学类仪 器进行顶板沉降观测的精度很低,情况严重时无法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洞室顶板沉降观测技术中存在观测精度低、 测读元件易于锈蚀、长期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观测精度高、 防锈蚀、长期可靠性高、观测方便、成本较低的油封式百分表沉降仪,以 便用于地下洞室顶板沉降的长期监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给出了一种油封式百分表沉降仪,包括:一 吊挂件、至少一个测杆、一百分表、一测筒和一支撑件;吊挂件与待测目标 之间为固定连接,测杆与吊挂件之间为可拆卸地连接,百分表位于测筒内被 煤油浸没并与测杆之间为可拆卸地连接,测筒下部与支撑件之间为可拆卸地 连接,支撑件与参照物之间为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龙游县风景旅游管理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龙游县风景旅游管理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02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