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地下害虫防治的杀虫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09738.8 | 申请日: | 2009-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58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义;朱卫锋;曹明章;桂艳男;孔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N53/06 | 分类号: | A01N53/06;A01N47/40;A01N51/00;A01P7/04;A01P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地下害虫 防治 杀虫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增效作用的农药组合物,具体为一种含有七氟菊酯的 农药组合物,以及该组合物在农业地下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七氟菊酯(Tefluthrin),属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土壤杀虫剂,可 广谱地防治土壤节肢动物,包括金针虫、跳甲、金龟子、地老虎、玉米螟、瑞 典麦杆蝇等。由于七氟菊酯是通过蒸气作用杀死害虫的,造成七氟菊酯的持效 期长短、药剂发挥受土壤理化性状影响较大。
啶虫脒(Acetamiprid),啶虫脒是高效新型烟碱类杀虫剂,除具有超强触 杀、胃毒、强渗透作用外,还有内吸性强、用量少、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特 点。
吡虫啉(Imidacloprid),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 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 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 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噻虫嗪(Thiamethoxam),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相似, 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对同翅目害虫有高活性。
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吡虫啉和噻虫嗪对地下害虫的防效一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效农药组合物。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 组合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本发明采用七氟菊酯和另一活性杀虫成分进行复配,七氟菊酯和另一活性
杀虫成分的质量比为60∶1-1∶80。
本发明所述的另一活性杀虫成分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吡虫啉和噻虫 嗪中的一种。
本发明在实际应用中加工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任意剂型,优选剂型为颗粒 剂、悬浮剂、油悬浮剂、乳油、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
作为对本发明的一种改进,七氟菊酯和另一活性杀虫成分的质量比为20∶ 1-1∶20。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用于防治多种农业地下害虫,尤其适用于防治金龟子幼 虫、跳甲幼虫和根结线虫。
本发明组合物同现有技术相比,产生以下有益效果:1.组合物中的两种有效 成分复配具有增效作用,明显提高对目标害虫的防治效果;2.两种有效成分的作 用机理不同,有明显增效作用,可以用于抗性害虫的治理;3.具有增效作用的杀 虫组合物,可以减少田间用药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减少对有益 生物的危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 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 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 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 要求为准。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95%七氟菊酯原药(江苏省农用激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有限公司)、96%啶虫脒原药(天津市津绿宝农药制造有限公司)、95%吡虫啉 原药(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98%噻虫嗪原药(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 限公司)。
实施例1:61%七氟菊酯·啶虫脒水分散粒剂(七氟菊酯∶啶虫脒=60∶1)
七氟菊酯63.17g,啶虫脒1.04g,NNO(分散剂)5g,木质素磺酸钠(分散 剂)5g,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g,硅酸铝镁(崩解剂)2g,硅藻土补足 至100g。
将有效成分、助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 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水分散性粒剂产品。
实施例2:41%七氟菊酯·噻虫嗪可湿性粉剂(七氟菊酯∶噻虫嗪=40∶1)
七氟菊酯42.11g,噻虫嗪0.51g,木质素磺酸钠(润湿剂)3g,NNO(分散 剂)5g,拉开粉(分散剂)0.5g,高岭土补足至100g。
将有效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制 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21%七氟菊酯·啶虫脒油悬浮剂(七氟菊酯∶啶虫脒=2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97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