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棘轮扳手驱动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09196.4 | 申请日: | 2009-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9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民;林家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坤鑫国际有限公司;林家弘 |
| 主分类号: | B25B13/46 | 分类号: | B25B13/46;B25B23/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棘轮 扳手 驱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指一种能透过缩小卡掣室体积而达到外观更精致、重量更轻,且使棘块组装更有效率的棘轮扳手驱动结构。
背景技术
棘轮扳手是家庭、工厂必备的手工用具,传统棘轮扳手贯设有一供棘轮枢设的置入孔,该棘轮具有一驱动部、一环设于外周的外齿部,且于棘轮中心设有贯穿式或凸伸式的驱动部,以使该驱动部能供套筒、螺栓或螺帽对合。
棘轮扳手另于该置入孔壁面凹设有一供棘块安装的卡掣室,棘块与卡掣室之间安装有圈状弹簧相关零件,以控制棘块的卡齿能随时处于啮合棘轮外齿部的状态,从而使棘轮扳手能透过棘块而单向施力转动棘轮的驱动部,以达到快速松紧套筒、螺栓或螺帽的功能。然而,该传统棘轮扳手有以下缺失:
(1)因圈状弹簧的一端抵接于卡掣室、另一端顶推棘块,故而卡掣室需有足够的裕度来供棘块及圈状弹簧相关零件组设,所以卡掣室的体积并无法减缩,如此便造成棘轮扳手该处有外形过大及重量无法减轻的缺陷;
(2)其圈状弹簧相关零件并无法与棘块先行组装成一模组化结构,如此便造成棘块安装于卡掣室的诸多不便,使得生产效率无法有效提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外观更精致、重量更轻,且使棘块组装更有效率的棘轮扳手,实为市场所殷切企盼,而本发明人有鉴于现有的结构设计不够完善,乃精心加以研究改良,经多年从事于此一行业的经验,于是创作出本创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透过缩小卡掣室体积而达到外观更精致、重量更轻,且使棘块组装更有效率的棘轮扳手驱动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棘轮扳手驱动结构,包括一头座、一棘轮、至少一棘块和一弹性元件;头座具有一置入孔,该置入孔壁面至少凹设有一卡掣室,且于卡掣室两侧分别凹设有深度较浅的定位槽;棘轮枢设于头座的置入孔,该棘轮具有一驱动部、一环设于外周的外齿部;棘块置设于卡掣室中,该棘块具有能啮合棘轮外齿部的卡齿;弹性元件的两端缘对合于两定位槽中,并受棘轮外齿部限制,而弹性元件中段组接于棘块,用以连动该棘块,使棘块卡齿与棘轮外齿部具有随时啮合之势,进而使棘轮能单向施力转动。
上述棘块具有贯穿两侧的插槽,弹性元件组接于该插槽中。
上述棘块于正面的左半部设有能啮合棘轮外齿部的卡齿,至于右半部则设有能脱离棘轮外齿部的逃离区,并在棘块左右两侧和卡掣室相邻侧壁之间形成有一空隙;在棘轮单向施力时,棘块左侧会靠抵于卡掣室,以使卡齿与外齿部呈啮合固定状态,但当棘轮向另一方向空回转动时,其棘块右侧靠抵于卡掣室,以使卡齿与外齿部呈可弹性脱离状态,并透过逃离区而规避过外齿部。
上述头座在置入孔壁面凹设有二卡掣室,每一卡掣室各安装有棘块及弹性元件。
上述头座设有一径向连通置入孔内外的开口,以使置入孔呈C形状;棘轮中心设有贯穿式的驱动部,该棘轮并设有一径向连通驱动部内外的缺口,该缺口与头座的开口相对应。
上述置入孔的顶缘设有第一扣槽,第一扣槽两端与开口不相通;棘轮的顶缘环设有一供第一扣环安装的环槽,环槽两端与缺口连通,而此第一扣环对应组接于头座的第一扣槽中。
上述棘轮顶端外周径向外扩有一形状相对应的肩环,而肩环底面、头座顶面于相对位置设有珠穴、容孔,此容孔中则安装有一弹簧、一受弹簧顶推而能定位于珠穴及容孔间的珠体,当缺口与开口相对时,珠体恰能定位于珠穴及容孔之间。
上述棘轮底端突出头座底面,使该突出底端穿套于一形状相对应的转环中,该棘轮、转环并于相对位置各环设有第二扣槽,此第二扣槽两端不相通,以供第二扣环组设其中,以使该转环能一体带动棘轮转动。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通过将弹性元件组接于头座的定位槽中,可有效缩小棘轮扳手卡掣室的体积,进而使头座的外观更加精致、重量更轻,同时弹性元件可以与棘块先行组装成模组化结构,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在单向施力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在空回旋转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A 管线 W 管路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坤鑫国际有限公司;林家弘,未经坤鑫国际有限公司;林家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91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油发动机高效传质装置
- 下一篇:一种整体式气缸盖水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