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压力铸造机的方法及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08878.3 | 申请日: | 2009-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2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吴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为国 |
| 主分类号: | B22D18/06 | 分类号: | B22D18/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8058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压力 铸造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铸造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真空压力铸造的方法及装 置,属于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铸造机是机械制造行业不可缺少的设备。现有的铸造方法有:重 力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低压铸造等多种类型,各种铸造类型 都有不同的铸造机,一般情况下铸造的熔液都在空气中浇铸和凝固, 造成铸件内有气孔及疏松,也有真空压力铸造机,在模具排气口配置 抽气装置,但结构复杂、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在真空(负 压)常态下浇铸和凝固的一种真空压力铸造的方法及装置。
一种真空压力铸造的方法,包括模具制作和滑动密封腔体的制作 和浇注金属:
一、将制作好的模具放在能上下滑动的密封腔体(A)内,模具 的定模固定在定壳体的底板上,动模固定在动壳体的滑板上;
二、滑板上升后,使动壳体和定壳体密封成为一个密封腔体(A), 漏斗型料筒由压射活塞堵住;
三、抽出腔体内的空气,使之保持真空(负压),同时漏斗型料 筒上加入熔液;
四、提升压射活塞使金属液流入型腔后,压射活塞立即对金属液 进行加压,使之在压力常态下凝固。
一种真空压力铸造的装置,包括动壳体和滑板、定壳体和底板、 密封件、真空泵、压力表、真空储能罐,滑板上升后,使动壳体和定 壳体密封成为一个密封腔体(A),密封腔体(A)通过管道连接真空储能 罐和真空泵,并装有阀门,底板上开有进料口,进料口连接漏斗型料 筒,漏斗型料筒有压射活塞,模具装在密封腔体内。
一种真空压力铸造的装置,模具装有顶杆及液压顶出机构,顶出 机构的压力油管从动壳体密封后伸出接液压源。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是:
1.工件在真空(负压)常态下充型,压力下凝固,消除或减少铸 件内的气孔,使工件充型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真空铸造的方法及装置的铸造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1-真空储能罐;2-阀门;3-抽气管;4-动壳体;5- 定壳体;6-密封件;7-定模;8-动模;9-底板;10-滑板;11 -合模油缸;12-压射活塞;13-压射油缸;14-真空泵;15-漏斗 型料筒;16-工件;17-压力表;18-压力油管;19-顶出油缸; 20-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真空压力铸造的方法,包括模具制作和滑动密封腔体(A)的 制作和浇注金属,将制作好的模具放在能上下滑动的密封腔体(A)内, 模具的定模(7)固定在定壳体(5)的底板(9)上,动模(8)固定在动壳体 (4)的滑板(10)上;滑板(10)上升后,使动壳体(4)和定壳体(5)密封 成为一个密封腔体(A),漏斗型料筒(15)由压射活塞(12)堵住;抽出 腔体内的空气,使之保持真空(负压),漏斗型料筒(15)上加入熔液; 提升压射活塞(12)使金属液流入型腔后,压射活塞(12)立即对金属液 进行加压,使之在压力常态下凝固。
一种真空压力铸造的装置,包括动壳体(4)和滑板(10)、定壳体(5) 和底板(9)、密封件(6)、真空泵(14)、压力表(17)、真空储能罐(1) 等组成。具体操作是:滑板(10)上升后,使动壳体(4)和定壳体(5) 密封成为一个密封腔体(A),密封腔体(A)通过管道连接真空储能罐(1) 和真空泵(14),并装有阀门(2);底板(9)上开有进料口,进料口连接 漏斗型料筒(15),漏斗型料筒(15)内有压射活塞(12),模具装在密封 腔体(A)内,工作时压射活塞(12)伸入料筒中,在漏斗型料筒(15)处 加入熔液,提起压射活塞(12),熔液被真空很快的吸入型腔后,压射 活塞(12)下行,对熔液使加压,使金属液在压力下凝固。凝固后滑板 下行,由顶出油缸(19)推动顶杆(20)将工件(16)顶出。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之一,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 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为国,未经吴为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88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碳酸酯/聚乙烯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高孔隙率毛细结构的制造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