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锁具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08543.1 | 申请日: | 2009-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6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治;唐隆德;张平;陈乃忠;陈凡雨;于辉;丁希香;陆杨;马爱民;郑歧娜;解逸飞;蔡洪义;衣鹏飞;王磊;孙强;柳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三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B63/14 | 分类号: | E05B63/14;E05B47/06;E05B15/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4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具,属于锁具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锁具由于结构设计方面的局限性,安全性普遍不高,极易被盗 被撬,这是因为在锁闭时只有一个锁舌起作用,而另一个锁舌也就是方舌都是 通过鈅匙来锁闭和打开的。而常开锁舌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常开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紧 凑,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且具有防拨、防撬性能的锁具。该锁具在开启时两 个锁舌同时收回开锁,常开锁舌只有在常开状态下才能起常开作用,在非常开 状态下常开锁舌发挥它的锁闭作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锁具,特殊之处在于包括由驱动装置带动的传动控制装置,传动控制 装置连接带动并实现锁体锁闭和开启的锁合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锁体内所设的带有电机套23且由微动开关22连接控制 的电机20,电机20连接带动驱动块19,驱动块19在电机20驱动作用下压靠 于其一侧设于开锁拨块板轴15上的开锁拨板12;
所述传动控制装置由开锁拨板12连接带动,包括带有拨块销38的拨块 13,开锁拨板12的上端与拨块销38接触,拨块销38在挤压作用下能够实现 在拨块13所对应开设的销孔内插入或抽出,当拨块销38插入拨块13所对应 开设的销孔内时,转动拨块13的同时带动与其连接驱动板28在底壳3上移动; 拨块13转动的同时带动驱动板28拉动与其连接的叉舌轴10和方舌轴21向一 侧移动,此时套设于叉舌轴10和方舌轴21轴径上的叉舌轴簧32和方舌轴簧 14以及套设于弹簧轴29上的驱动板簧36同时被压缩,直至叉舌30和方舌26 同时回缩于舌面板1内侧;
所述底壳3一侧还设有装于反锁板轴9上的反锁板8,反锁板8通过其上 下两端所设的反锁拨块35和应急拨块16控制其在锁体内的上下移动,反锁板 8上设有与方舌挡块37配合锁定的锁止块46;应急拨块16旋转带动与其配合 的、同时与反锁板8和开锁拨板轴15挂接的装于开锁板轴18上的应急开锁板 17;
所述锁合装置包括贯穿于舌面板1且可伸缩于其内外两侧的带有叉舌轴 10和方舌轴21的叉舌30和方舌26,叉舌轴10和方舌轴21的轴径上分别套 设有顶靠于叉舌轴簧支架7、方舌轴簧支架41一侧的叉舌轴簧32和方舌轴簧 14,叉舌轴10和方舌轴21的轴末端分别通过叉舌挡块40和方舌挡块37与驱 动板28连接在一起,驱动板28上设有由弹簧轴架11固定且套设有驱动板簧 36的弹簧轴29,弹簧轴29的轴端穿出驱动板28并顶靠于舌面板1上;叉舌 30上部设有固定于出舌拨板轴33上的出舌拨板2,方舌26上部设有同时固定 于止锁块轴42上的止锁块27和出舌板6,出舌板6与出舌拨板2活动连接在 一起,出舌板6的下端设有与方舌26上所设突台44配合的止口45,当止口 45挂靠于突台44上时,方舌26即被锁定在舌面板1内而不能弹出,出舌拨 板12上还通过碰块销4安装有与叉舌30配合的碰块5,止锁块27的下端与 方舌26顶端开设的止锁槽43配合,止锁块27的上端与驱动板28配合,当驱 动板28向内移动时,驱动板28带动与其配合的止锁块27向上转动同时使止 锁块27与下部方舌26所设的止锁槽43脱离,使方舌26处于自由状态;
为了实现本发明锁具的一种常开状态,所述方舌26上设有带有顶轴套25 和顶轴弹簧39的常开顶轴24。
本发明的一种锁具,具有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有防拨、防撬 的特点,适合各种防盗门、木门及保险柜等用门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锁具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俯视图;
图3:方舌26与止锁板27配合示意图;
图4:方舌26与出舌板6配合示意图;
图5:图1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三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烟台三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85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