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客运轨道车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07901.7 | 申请日: | 200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8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G·帕莱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尔斯通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00 | 分类号: | B61D1/00;B61D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丽 |
地址: | 法国勒瓦***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客运 轨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运轨道车,尤其是高速轨道车或城轨车辆。
背景技术
列车或轨道车的结构区别在于:牵引是动力集中方式还是动力分 散方式;构成其的车厢以铰接还是非铰接的方式连接;动轮转向架和从轮 转向架的设置和数量;以及它们是单层还是双层的。
这些运输工具的性能与其结构相关。制造者因此必须设计符合各 种速度范围/客运量的运输工具。
为清楚起见,在以下段落中定义这些不同的概念。
列车或轨道车
轨道车包括至少一动车,即具有至少一载客室和至少一牵引链的 至少一车辆。轨道车因此可以只包括一些动力车辆,或者包括一些非动力 车辆和至少一动力车辆。
列车由一个或多个牵引机车以及一定数量的客车车厢构成。乘客 不能通达牵引机车且其中该牵引机车包括一牵引链。
集中式或分散式动力装置
牵引链包括多个设备,这些设备或者是电气元件,或者是电力和 控制电子元件,适合于从一牵引源(例如链式悬索线缆)中引受电能,把 电能改变和转化成动轮转向架电机供电信号,以便保证对列车或轨道车的 驱动。
当牵引链的所有元件被集中在唯一的位置上,例如集中于列车的 牵引机车内时,动力装置被称为集中式的。当牵引链的元件被分布在多节 车厢上、车厢底架或车顶上时,动力装置被称为分散式的。
铰接式或非铰接式的车厢
转向架通常包括支靠在两轮对上的一转向架构架。通常,轮对 (essieu)是指一对用于承靠在铁路轨道上的共轴的轮。
动轮转向架包括至少一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动轮转向架 轮对中的至少之一即被称为主动轮对的轮。相反地,非动力转向架被称为 从轮转向架。
当第一车厢通过其端部之一支靠在一转向架上、且当第二车厢的 相面对的端部搁靠在第一车厢的端部上时,这两节相邻的车厢被称为是“铰 接”式的(或呈铰接式连接)。转向架因此骑跨在这两节相邻车厢的端部下 面。由两节铰接车厢构成的轨道车因此共计三个转向架,因为这两节车厢 的自由端各自搁靠在一个转向架上,且这两节车厢的相邻端部搁靠在同一 转向架上。
相反,两节相邻的非铰接车厢在其各个端部并未支靠在一公共的 转向架上,每节车厢分别搁靠在两个转向架上。由非铰接的两节车厢构成 的轨道车因此共计四个转向架。
所有的铁路车辆应遵守轮对载荷要求,该载荷值由基础设施或者 应用于这些运输工具所行驶的道路上的标准来决定。
单层或双层车厢
当一车厢具有在单层地板上的一个乘客室时,该车厢被称为单层 车厢,而当一车厢具有在双层上的两个乘客室一一两层中的一层叠置于另 一层之上,该车厢被称为双层车厢。
还存在非铰接的、且动力分散式的单层高速轨道车,其牵引设备 按不同方式分布在车厢中,且动轮转向架或主动轮对按照结构具有不同就 位。所述轨道车包括多个动力车厢,而每个动力车厢搁靠在两个转向架上。
该类型的动力装置需要大量必要的电力电缆,以便把能量引取装 置经由各牵引设备一直连接至发动机,因此,电力电缆就是在或配有一引 取装置、或配有牵引链的一设备、或配有一动轮转向架的所有车厢之间延 展的电缆。
还存在“混合式”连接且动力集中式的单层或双层列车。客车车辆 搁靠在从轮转向架上,并且间置在位于列车各端部、搁靠在动轮转向架上 的两牵引机车之间。该列车的连接被称为“混合式”连接,这是因为不同类 型的连接方式连接着车辆和牵引机车。车厢在它们之间以铰接方式连接, 且车厢与牵引机车之间以非铰接方式连接。
相对于长度相同的轨道车,该结构容纳较少数量的乘客,因为乘 客不能进入牵引机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轨道车,其不存在现有技术 的结构所具有的缺点。
为此,本发明提出至少部分为双层的动力集中方式的客运轨道 车,其依次包括:
-第一驾驶车厢,随后至少一中间车厢,
-由至少一节至少部分动力化的双层车厢构成的双层车厢组,
-随后至少一中间车厢以及一第二驾驶车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尔斯通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阿尔斯通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79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