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04185.7 | 申请日: | 2009-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87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金起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H04M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王金宝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设备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根据35U.S.C.§119(a),本申请要求2008年11月26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 请10-2008-0118046的较早提交日期和优先权权益,在此援引该专利申请的全 部内容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其中在作为移动通讯系统组 成元件的液晶显示设备中设置震动吸收部件并由此确保驱动器集成电路抵抗 外部震动的稳定性的液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在诸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数据]助理(PDA)等这样的移动通讯系统 以及便携式计算机中设置有用于显示屏幕的显示单元。对于这种显示单元,使 用具有诸如尺寸小、重量轻和电力消耗低等这样有利特性的液晶显示设备呈持 续增加趋势。
通过根据施加给以矩阵形式布置的多个控制开关元件的图像信号控制光 透射量,液晶显示设备在屏幕上显示期望的图像。
液晶显示设备包括液晶面板和通过给液晶面板提供扫描信号和图像信息 来操作液晶面板的驱动单元;在所述液晶面板中,作为上基板的滤色器基板和 作为下基板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彼此相对设置且在两个基板之间形成有液 晶层。
具有上述构造的液晶显示设备是非自发光设备,而阴极射线管(CRT)或发 光二极管(LED)是自发光设备。因此,为了实现图像,LCD设备必须设置有给 液晶面板提供光的光源。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典型的常规液晶显示设备和具有该液晶显示设备 的典型的常规移动通讯系统。将使用便携式电话作为移动通讯系统中的一个例 子来描述这种典型的常规技术。
如图1中所示,典型的便携式电话11构造成包括主体单元13和用于显示 从主体单元13传输的信息的显示单元12。
主体单元13包括用于驱动便携式电话整体功能的驱动单元(没有示出)、 键盘13a和外壳13b;显示单元12包括液晶显示设备12a、键盘12b和外壳 12c。
图2是图解作为便携式电话11中的显示单元12的元件的典型常规液晶显 示设备12a的剖面图。参照图2,常规的液晶显示设备12a包括具有作为滤色 器基板的第一基板1a和作为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第二基板1b的液晶面板1, 安装在第二基板1b一端且用于驱动液晶面板1的驱动器集成电路2,和布置 在液晶面板1的下部用于给液晶面板1发射光的背光组件3。
尽管在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但背光组件3包括发光二极管3a、用于将 从发光二极管3a发射的光导向液晶面板1的导光板3b、用于将泄漏到导光板 3b下部的光反射到导光板3b内部的反射片3c、和用于转换从导光板3b发射 的光并将其提供到液晶面板1的光学片3d。
设置有具有前述构造的液晶显示设备12a的便携式电话11具有易携带的 优点,但是会经常出现下述问题,即安装在液晶面板1上的驱动器集成电路2 由于在携带电话时的意外掉落产生的震动或者由于按压操作产生的压力而被 损坏。
因此,目前,在包括前述便携式电话11在内的各种移动通讯系统中,注 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其中作为移动通讯系统元件的液晶显示设备12a的驱动 器集成电路2由于外部震动而被损坏的问题。实际上,为了确保液晶显示设备 12a中的驱动器集成电路2的稳定性,移动通讯设备制造商在完成产品的制造 之后进行静压检测,只有通过了静压检测的产品才投放到市场上。
参照图2,通过使用静压检测设备在与驱动器集成电路2的位置相对应的 下盖5的后表面上施加压力进行静压检测。
如果在进行了前述静压检测之后发现具有比基准值小的数据大于一最佳 水平或者数据的平均值小于一最佳水平,则产品不会投放到市场上,由此导致 下述问题,即移动通讯系统以及液晶显示设备的生产率会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前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其中在作为移动 通讯系统元件的液晶显示设备中设置震动吸收部件,由此确保驱动器集成电路 抵抗外部震动的稳定性的液晶显示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未经乐金显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41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