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交电连接器和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03928.9 | 申请日: | 2009-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2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 发明(设计)人: | 韦恩·S·戴维斯;小罗伯特·N·怀特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2/16 | 分类号: | H01R12/16;H01R31/06;H01R13/42;H01R13/02;H01R13/6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 飞 |
| 地址: | 美国宾夕***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交电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可用于与中平面的各自的相对侧上的 相同的连接器成垂直关系。
背景技术
一些电力系统,例如具有转换能力的网络转接器和电脑服务器,包括连接 器,在十字连接应用中,这些连接器被正交定向在中平面的相对侧上。转接插件 可以连接在中平面的一侧上并且线路插件可以连接在中平面的另一侧上。线路插 件和转接插件通过安装在中平面的相对侧上的连接器得到连接。一般地,在板的 侧部和/或层上设置(trace)路径以传送连接器之间的信号。有时候,线路插件和 转接插件通过安装在中平面上的连接器得以连接,其彼此成正交关系。连接器包 括各种模式的信号器和延伸过中平面中的一种模式的孔(vias)的接地触头。
然而,传统的正交连接器受到一些限制。例如,期望提高连接器内的信号器 和接地触头的密度。迄今为止,由于触头和孔模式,正交连接器中触头的密度受 到限制。正交连接中的传统触头和孔模式在相对于触头列或行成45度角的轴周 围对称形成。对称排列限制了传统正交连接器的信号器和接地触头的密度。例 如,在信号触头以多个差分对的形式排列的差分应用中,相临近的信号对中的距 离,有时称为节距,已是基于每对差分对和有关的接地所需的间隔来确定。在传 统连接器中,节距是方格网,从而行与行之间的节距与列与列之间的节距相同以 便在中平面的每一侧上使用相同的连接器设计,其可能期望降低正交连接器的成 本和/或复杂性。
需要一种改进的正交连接器,该正交连接器在差分对应用中增加了触头和孔 密度。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电连接器包括具有配合面和安装面的壳体。多个信号触头由壳 体支撑。信号触头排列成差分对以形成信号触头对。每一信号触头具有主体,从 主体的一端沿插脚轴延伸的信号触针,和从主体的相对端延伸的信号触头尾部。 主体和信号触头尾部沿接触平面延伸。信号触针包括过渡截面,其在侧向方向将 信号触针偏离到接触平面之外。信号触头尾部布置在接触平面内并相对于插脚轴 在横向方向偏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的一对头连接器和一对插孔连接器的示例 性正交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插孔连接器;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的图1所示的一个插孔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为与图1中所示的头连接器一起使用的触头组,其具有第一类型的信号 触头,第二类型的信号触头和接地触头;
图4是移去触头后的图1中所示的头连接器的底部透视图;
图5是触头安装在其上的图1中所示的头连接器的底部透视图;
图6是头连接器的顶部平面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一部分头连接器的放大示图;
图8示意性图示为中平面电路板上的头连接器的触针模式;
图9图示图1所示的正交连接器组件,其采用了一个插孔连接器的替换安装 方向;
图10图示采用替换插孔连接器的正交连接器组件;
图11图示采用替换插孔连接器的另一个正交连接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的正交连接器组件100的透视图。该正交连接 器组件100安装在中平面电路板102上,为了清楚起见,中平面电路板102以虚 线的形式显示。该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第一插孔连接器104、第一头连接器 106、第二头连接器108以及第二插孔连接器110。该第一头和插孔连接器106、 104安装在中平面102的第一侧112上并且通过中平面102连接到第二个头和插 孔连接器108、110,其安装在中平面102的第二侧114上。
第一插孔连接器104包括子插件接口116。仅仅通过例子,该第一插孔连接 器104可以安装在接口116的线路插件(未示出)上。同样的,第二插孔连接器 110包括子插件接口118并且,仅仅通过例子,第二插孔连接器110可以安装在 接口118的转接插件(未示出)上。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纵轴A1,其从第一插孔 连接器104通过第二插孔连接器110延伸。可选地,插孔连接器104、110可以彼 此完全一样。头连接器106,108也可以彼此完全一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39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污泥干化成套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识别诈骗短信的方法和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