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蒸发器相关的热解方法和热解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03912.8 | 申请日: | 2009-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9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T·杭科拉;P·萨洛南;J·莱托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特索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49/22 | 分类号: | C10B49/22;C10B53/02;C10K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厚才;李炳爱 |
地址: | 芬兰*** | 国省代码: | 芬兰;FI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发器 相关 方法 设备 | ||
1.与蒸发器相关的热解方法,在该方法中从所述蒸发器的流化床燃烧过程 得到的载体材料经热解过程被循环返回至所述燃烧过程,在热解过程中其与固 体燃料混合,通过由所述载体材料释放的热量,该固体燃料形成可冷凝的气体 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述载体材料与烟道气同向流动,之后其通过分离器与烟 道气分离,并且在所述分离器和所述燃烧过程之间,通过重力而移动至热解过 程,其中所述可冷凝气体物质通过流化作用从载体材料和燃料的混合物的上方 被移除,之后该气体物质作为热解油以液态形式从来自所述热解过程的气体流 中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解过程是在室中进行,该室邻接所述蒸发器的炉并 且平行于所述炉的一个壁,方式为所述载体材料和燃料被从所述室的中部引向 两端,并且从该室的两端将所述载体材料、焦炭和其它混合于所述载体材料中 的可燃材料经由返回出口引导到所述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热解过程中,相对于流化气 体的流动方向,所述载体材料和燃料横向流过热解过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材料和燃料主要是水 平移动通过热解过程,所述流化气体从它们下面提供,并且所述可冷凝气体物 质与所述流化气体一起从它们上方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燃料从上方提供至热解过程的 起始段。
5.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燃烧过程的燃料的大部 分能量来源于热解过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附加燃料提供至所述燃烧过 程,其数量对应于来源于热解过程的燃烧过程燃料的内能的至多10%。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热解过程被同时用 于形成所述蒸发器的所述载体材料的循环的气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热解过程在第一气闸和第二气 闸之间的双气闸中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所述热解过程 的燃料被废热干燥。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所述热解过程 的燃料被来自烟道气、低压蒸汽或热解过程的产品气体的热量干燥。
11.热解设备,其包括通过流化床燃烧运行的炉,热解器和流动路径,所 述流动路径连接所述炉和所述热解器用于设置所述炉和所述热解器之间的流化 床燃烧的载体材料的循环,此外,所述设备包括用于将要被热解的燃料提供给 热解器的供应进口,设置在所述热解器中用于流化载体材料和燃料的混合物的 流化气体供应装置,和用于将已经从被热解的燃料中分离出的可冷凝气体物质 输送出热解器的出口,以及用于冷凝所述可冷凝气体物质的冷凝器,在所述炉 载体材料的所述循环通过同向原理沿着热烟道气的流动路径被设置,分离器位 于高于热解器的位置,该分离器设置用来将所述载体材料从烟道气分离,而所 述循环还包括分离器和热解器之间的连接管线用于通过重力将载体材料移动至 热解器,和在热解器和炉之间的返回路径用于将所述载体材料返回至炉,和在 由热解器形成的所述室中所述出口设置在其上部,与在载体材料和燃料的流化 混合物上面的空间相连用于将所述可冷凝气体物质从所述热解器中移除,其特 征在于热解器为与所述炉邻接并且与所述炉的一个壁平行的室,载体材料循环 的返回管线进入到其中间部分,在此情况下,载体材料和燃料的混合物的流动 路径被从所述室的中部引导向它的两端,其含有返回出口,所述返回出口将该 室与所述炉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热解器中载体材料和燃料的 混合物的流动路径相对于由流化气体的供应装置产生的流化气体的流动方向是 横向的,并且沿着所述混合物的所述流动路径存在数个相继的流化气体供应装 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热解器包括水平的热解部分, 在其底部上设置有用于流化气体的供应装置,和在上部的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特索电力公司,未经美特索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391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齿顶铣削工艺
- 下一篇:顶升机构及应用该顶升机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