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雨水集蓄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01978.3 | 申请日: | 2009-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2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 发明(设计)人: | 朱国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颛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B3/03 |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 地址: | 201108***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雨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的系统,具体是一种雨水集蓄系统。
背景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汇集、蓄存和利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互相衔接,组成完整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雨水汇集是指天然或人工建筑的汇流面,汇集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以备高效利用,利用庭院屋顶、路面以及城市建筑物(比如体育场)收集雨水具有投资少、集流效率高等有点,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国外,雨水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欧洲和一些非洲国家,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使之资源化,可以有效减轻市政供水压力,对我国一些城市很有借鉴意义。伦敦世纪圆顶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泰晤士河水公司为了研究不同规模的水循环方案,设计了英国2000年的展示建筑---世纪圆顶示范工程。在该建筑物内每天回收500m3水用以冲洗该建筑物内的厕所,其中100m3为从屋顶收集的雨水。这使其成为欧洲最大的建筑物内的水循环设施。在发达国家,点源污染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带来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如美国约有60%的河流和50%的湖泊污染与非点源污染有关;已实现污水二级处理的城市,水体BOD年负荷约40~80%来自雨水径流。美国环保局(EPA)最近资料还表明,在一些州约22000个被污染水体中,城市径流和其它非农业的非点源污染被列为主导污染源的占18%以上。
目前住宅小区、学校、建筑等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通常采用雨水收集、截污、调蓄、植物土壤过滤池或碎石过滤池、消毒、清水池的雨水收集利用工艺或采用贮水池、屋顶绿化、消毒、清水池的雨水收集利用工艺,这些工艺是一种有效的雨水收集截污系统,但涉及与园林绿化和道路等的关系,浅沟的宽度、深度往往受到美观、场地等条件的制约,所负担的排水面积会受到限制;可收集的雨水水量也会相应减少,处理后的雨水水质不稳定;并且操作维护不方便。现有工艺方案雨水的利用率低以及使用的局限性,是我们创新新技术的动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之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操作维护方便、工作效率高的雨水集蓄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雨水集蓄系统,包括截污滤网装置、雨水调蓄装置、给水泵、介质过滤器、消毒箱、输送泵、回用水箱,雨水依次经截污滤网装置、雨水调蓄装置、给水泵、介质过滤器、消毒箱后,通过输送泵输送到回用水箱,所述截污滤网装置与雨水调蓄装置之间的水流管路上设有雨水弃流池,所述雨水弃流池的底部或侧壁底部设有排污管,侧壁上部设有和雨水调蓄装置相连的雨水排出管;所述消毒箱内的水还通过反洗水泵输送到介质过滤器。
所述雨水调蓄装置为雨水调蓄池,在雨水调蓄池的上部设有与市政排水通道相连通的溢流管。
所述介质过滤器采用由无烟煤滤料、石英砂滤料及细碎的石榴石滤料作为介质的多介质过滤器。
所述还设有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对给水泵、输送泵和反洗水泵进行实时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本系统在雨水收集的初级阶段,设了截污滤网装置和初期雨水弃流的装置,可控制雨水径流中大部分污染物,减轻后续处理设备的负荷;多介质过滤器,故滤除污能力强,故雨水集蓄利用的工作效率;本系统占地面积小,使用时,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雨水处理后的水质好、水质稳定;由于PLC控制器对给水泵、输送泵和反洗水泵进行实时控制,可实现全自动控制,运行维护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污滤网装置;2、雨水调蓄装置;3、给水泵;4、介质过滤器;5、消毒箱;6、输送泵;7、回用水箱;8、雨水弃流池;9、排污管;10、雨水排出管;11、反洗水泵;12、溢流管;13、PLC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颛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颛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19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