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碳硅固体酸为催化剂催化合成胺类化合物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200948.0 | 申请日: | 200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1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国;陈露;朱娟;鲍少华;纪永军;张硕;苏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27/08 | 分类号: | C07C227/08;C07C229/14;C07C229/24;C07C229/12;B01J29/03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事务所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催化剂 催化 合成 化合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以功能化的碳硅固体酸 为催化剂催化α,β-不饱和酯与胺共轭加成合成胺类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化学产业中酸催化剂是必不可少的,广泛应用于药品、石油化学 工业产品、高分子产品等各种各样产品的制造。固体酸具有活性好、使用寿 命长、后处理简单、易于重复使用等优点,尤其是利用固体酸进行的催化反 应,已经在石油化工、石油炼制生产过程得到大量的应用[闵恩泽等,化学通 报,1999,3(5):10-15]。固体酸的研究也成为当前催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固体酸催化剂可以用于多种酸催化反应,如:重排反应、烷基化反应、酯化 及水解、酰化、醚化、缩合反应等,可以说涵盖了大部分的有机反应类型。
通过胺与碳碳双键的加成形成碳氮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因为它 广泛用于β-氨基化合物的有机合成[Zhang,D.,Tetrahedron Asymm., 2008,19,568~576]。这些β-氨基化合物是一个重要的天然生物制品,是合 成抗生素、精细化学品、药品等的中间体。合成出的这些功能化的胺类化合 物可用于合成很多类特别重要的化合物,例如:一些生物碱、聚酮、3-氨基 醇、β-内酰胺类、β-氨基酸酯及其衍生物等,同时这些功能化的胺类化合 物在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胺与碳 碳双键的加成,合成含有碳氮键的胺类化合物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α, β-不饱和酯与胺共轭加成合成胺类化合物等。对于这些化合物的制备传统 方法是通过Mannich反应。然而,它包括反应时间长,产量低,反应条件苛刻 等缺点。制备这些化合物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Michael加成,产物取代胺及其 衍生物有着100%原子效率[Miao,T.,Tetrah.Lett,2008,49,2173~ 2176],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合成方法。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共轭加成反应需 要碱性条件或酸性催化剂,如:InCl3,CeCl3,Yb(OTf)3,Bi(NO3)3,Bi(OTf)3, Cu(OAc)2,LiClO4,clay,silica gel,SnI2,FeCl3,CrCl3,SnCl4等。但是 大多数反应会受到试剂大量过剩、反应时间长、反应条件苛刻等局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友好、经济的非均相催化α,β-不饱和 酯与胺共轭加成合成胺类化合物的方法,以功能化的碳硅固体酸为催化剂解 决背景技术所存在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
在α,β-不饱和酯与胺共轭加成合成胺类化合物的反应过程中以功能 化的碳硅固体酸为催化剂,该催化剂以糠醇为碳源,发烟硫酸为功能化试剂, 即利用发烟硫酸为磺化试剂,在糠醇炭化后生成的无定形碳上引入磺酸基。 反应物转化率在97.0%以上,产物选择性在97.3%以上,操作简单,反应时 间短,不需要溶剂,反应结束后回收的催化剂可重复使用,活性基本保持不 变。
本发明所述的反应通式如下所示:
R1:烷基取代基;R2:氢原子或烷基取代基;R3:氢原子或酯基取代基: R4:酯基取代基。
本发明包括以下具体操作步骤:
第1步碳硅固体酸的制备
在35~40℃的条件下,将三嵌段表面活性剂P123(Aldrich, EO20PO70EO20,Ma=5800)溶于适量去离子水和盐酸(HCl),向其中加入正硅 酸乙酯(TEOS),持续剧烈地搅拌24h,装入带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 中晶化24h,过滤、洗涤并干燥,最后在马弗炉中550℃焙烧6h得到 的白色粉末即为SBA-15;各原料的摩尔比为:正硅酸乙酯(TEOS)∶三嵌 段表面活性剂(P123)∶盐酸(HCl)∶水(H2O)=1∶0.017∶5.88∶13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09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