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牡丹组织培养诱导成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00124.3 | 申请日: | 2009-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4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殷丽青;胡永红;王新其;黄卫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李浩东 |
地址: | 201106***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牡丹 组织培养 诱导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牡丹组织培养诱导成芽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系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灌木,是我国传统名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由于牡丹传统的繁殖方法存在结实率低、种子变异性强、无性繁殖系数低等问题,目前,我国的牡丹生产还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繁殖方法的滞后也限制了牡丹种质资源保存及新品种选育工作的进展。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在一定时间内,从一个外植体离体培养繁殖出比常规传统繁殖多几百倍甚至千万倍与母体性状相似的小植株。有关牡丹组织培养的研究也有过一些报道,陈怡平等以紫斑牡丹不同外植体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包括胚、上胚轴、腋芽、顶芽、土芽、叶片、叶柄、心皮、花药等,结果认为土芽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Margherita Beruto等的研究表明,带有展开叶片的芽比仅具有幼叶原基的芽更容易启动组培过程。张子学等进行了凤丹组织培养研究,采用种子、种胚以及由此产生的子叶、叶柄、叶片和愈伤组织等作为外植体进行芽的诱导,发现采用胚培养可以打破上胚轴休眠,大大缩短初代培养周期。孟军等分析认为,土芽的组织分化程度最低,最容易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是最理想的外植体材料。
目前,牡丹组织培养中,经常要用氯化汞对外植体进行灭菌处理,对人和环境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还存在外植体容易污染灭菌困难、培养物容易发生褐化而死亡、愈伤组织分化成芽难及培养周期长等问题(一般,从牡丹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分化芽需要60天以上),影响了牡丹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牡丹组织培养诱导成芽的方法,它可克服现有技术中外植体容易污染灭菌困难、培养物容易发生褐化而死亡、愈伤组织分化成芽难及培养周期长的一些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使用时本发明先行进行植株处理,再取鳞芽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灭菌容易,杂菌污染少,可快速获得牡丹无菌芽。本发明对牡丹离体快速繁殖进程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用杀菌剂将牡丹植株处理后用基质填充,用塑料膜保湿并冷藏;b、待牡丹即将解除休眠时,取其鳞芽剥去外层包叶后灭菌,并用无菌水冲洗;c、在无菌环境下,剥开鳞芽,切掉其基部2-4张芽内小叶片和芽内上部叶的叶尖部分,将其余部分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中培养;d、将接种后的外植体置于培养温度为25±2℃、并具有一定光照条件的环境下培养形成无菌芽。
a步骤中,用木屑和苔藓作填充基质,用杀菌剂对基质进行消毒处理,并保持55%-65%的湿度,用百菌清杀菌剂溶液将待处理植株整株浸泡后捞出凉干,将牡丹植株2~3株为一组捆绑后置于塑料袋中,植株四周用消毒好的基质填充,将牡丹植株移至冷库或冰箱内冷藏,冷藏温度为0~-2℃,冷藏时间为15-30天。
b步骤中,牡丹解除休眠的时间为15-30天,其中重瓣花牡丹需冷藏时间长,单瓣花牡丹需冷藏时间短,取健壮鳞芽,剥去外面2层鳞片,用75%酒精处理40秒,再用饱和漂白粉液或10%-15%的活性氯浓度为5.2%的次氯酸钠液灭菌15-2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4-5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未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001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绿茶发花散茶制备工艺
- 下一篇:网罩式种植农作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