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异地Socks5技术改善移动SSL VPN性能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9909.3 | 申请日: | 200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9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谭成翔;汪海航;舒明磊;谭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4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异地 socks5 技术 改善 移动 ssl vpn 性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SSL的无线接入系统,主要应用于GPRS/CDMA等公共移动网络 环境,特别是一种利用异地Socks5代理技术实现的改善移动SSLVPN性能的方法及其实现 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移动的安全接入一般借用IPSEC VPN或者SSL VPN技术,然而IPSEC VPN 和SSLVPN技术最早都是针对固定网络的安全问题而提出的。因此,相对于固定网络,移 动网络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由于信号的不稳定,移动网络的传输能力很不稳定,有时甚至会掉线,而且,移动终 端在不同移动网路之间切换时,终端与局端之间的连接也会中断,从而影响传输性能和用 户体验。同时,移动VPN还需要考虑移动IP的问题。
另外,移动终端设备本身CPU处理能力较弱,体积小易丢失,各个移动操作系统差别 较大,有些移动操作系统如symbain甚至没有开放网络底层接口。
针对移动网络的这些问题,目前比较流行是采用IPSec与Mobile-IP相结合的方法, Mobile-IP隐藏了IP地址变化对IPSec的影响,然而这种方法要求传输层来实现数据流控制 和会话恢复功能,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而且无法在不开放网络底层接口的移动终端系统 上实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移动VPN系统无法容易实现移动网络中不间断的安全传输的不足,本 发明提供一种新的移动VPN解决方案,使用高效简便的方法保证应用程序与应用服务器之 间的不间断安全传输,而且能够方便的实现在不同的移动终端平台上。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异地Socks5代理技术实现的改善移动SSLVPN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移动客户端安装Socks5数据转发以及SSL VPN终端单元;在服务器端安装Socks5 代理逻辑处理单元以及SSL VPN局端单元;终端单元和局端单元建立SSL(Secure Socket Layer)连接;配置移动终端代理设置,使其代理数据重定向到本地Socks5数据转发单元, 数据由VPN通道传输;服务器端解析代理逻辑与后台应用挂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终端单元与局端单元建立SSL连接时,SSL VPN通道建立在无线环 境中,连接建立后还需通过身份鉴权以获得可访问应用服务列表。
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动客户端安装Socks5数据转发单元以及SSL VPN终端单元时,转 发单元对于客户端发起的包括Socks5代理请求、Socks5鉴权流程信息以及所需转发的应用 数据在内的所有数据包全部通过SSL VPN通道进行转发。
上述方案中,所述服务器端安装Socks5代理逻辑处理单元以及SSLVPN局端单元时, 代理逻辑处理单元对从SSL VPN通道接收到的Socks5代理请求进行解析以确定代理属性从 而与对应后台应用服务通信。
上述方案中,所述VPN终端利用时间片轮询方式实现会话复用。
上述方案中,所述VPN局端利用多线程和匿名管道实现会话复用。
作为实现本发明方案的应用环境,上述方法的实现系统是一种异构式的基于Socks5代 理技术的SSLVPN系统,该系统总体由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终端转发平台组成:
服务器端,包含Socks5代理与应用挂接单元、服务器端应用服务(后台应用服务)与 VPN局端平台。其中,作为数据传输平台的VPN局端包含局端VPN单元和Socks5代理转 发单元。
客户端终端,包含移动SSL VPN终端设备、客户端应用、Socks5数据转发单元。其中, 移动SSL VPN终端设备包含终端VPN单元和Socks5代理单元,它是移动终端,采用在应 用层级别上利用Socks5协议进行数据转发搭建安全接入VPN的方式。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终端建立SSL连接;通过建立SSL VPN通道实现连接通信。
另外,从客户端终端应用到服务器端应用被异地的Socks5代理中继分为三段TCP连接; Socks代理的逻辑和访问控制由局端来完成,终端代理只负责数据转发。这三段TCP连接 分别为:
(1)终端应用程序到VPN终端;
(2)VPN终端到VPN局端;
(3)VPN局端到内网服务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99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