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芦笋叶速溶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98883.0 | 申请日: | 2009-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5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魏新林;陈季旺;王元凤;蔡广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杨杰民 |
| 地址: | 2002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芦笋 速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速溶茶加工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芦笋叶速溶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芦笋,又称石刁柏,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芦笋茎嫩鲜脆, 风味独特,含有多种维生素、丰富的粗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有较高的药用 价值,是一种药食兼用型蔬菜。芦笋植株的所有部分都含有丰富的营养,但是 现有技术芦笋只采收蔬菜笋,占植株总重量70%-80%的芦笋叶被当作废弃物 丢掉。芦笋叶中含有的大量营养成分被丢弃,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由于芦 笋叶的腐烂,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充分利用芦笋叶中的有效营养成分, 开发芦笋叶速溶茶是十分有意义的。
速溶茶也称为茶精,已有技术是从茶叶中浸提出的茶汁经过滤、浓缩、 干燥等工序而制的粉末状、碎片状或颗粒状的方便固体饮料。它具有加水即 可饮用、饮用方便、无垃圾、体积和重量小、容易保存和运输、不含有害物 质、含有茶叶中能够进入茶汤的全部营养成分,具有浓郁的茶叶风味和茶对 人体的一切功效。由于速溶茶具有上述优点,速溶茶是当代世界,特别是在经 济发达国家十分流行的饮品。现有技术速溶茶制备工艺中应用的外源酶主要 有单宁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冷溶性、 产品得率或减少形成速溶茶粉末的泡沫。
由于上述原因,利用芦笋生产丢弃物芦笋叶为主要原料,加入部分绿茶、 甘草,采用酶法辅助提取生产芦笋叶速溶茶是十分有价值的。
本发明以来源广泛的芦笋采收后的废弃物芦笋叶为原料,利用微波进行 灭酶、采用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复合辅助提取新工艺,生产黄酮和可溶性氮含 量高、水浸出物得率高、具有芦笋特有风味和营养的速溶茶。本发明首次采 用酶法辅助提取生产芦笋速溶茶,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同时由于芦笋叶原料 易得,以及芦笋叶速溶茶对人体的有益功效,本发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芦笋叶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复 合辅助提取工艺,生产黄酮和可溶性氮含量高、水浸出物得率高、具有芦笋 特有风味和营养的芦笋叶速溶茶。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芦笋叶速溶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新鲜芦笋叶置入功率800w微波炉中,加热60秒,杀青灭酶;
(2)取杀青后的芦笋叶粉碎至60-80目;取绿茶和甘草分别粉碎至60 -80目;
(3)取粉碎后的芦笋叶70重量份、绿茶30重量份、甘草20重量份均 匀混合;
(4)将步骤(3)所得的芦笋叶、绿茶、甘草粉碎混合物溶于去离子水 中;
(5)按芦笋叶、绿茶、甘草混合物总重量计8-16酶活力/千克(AU/kg) 向去离子水溶液添加纤维素酶;按芦笋叶、绿茶、甘草混合物总重量计4-8 酶活力/千克(AU/kg)向去离子水溶液添加中性蛋白酶;搅拌酶解,时间40 -60分钟;
(6)将步骤(5)制得的酶解液沉淀、取上清液、真空浓缩、喷雾干燥, 制得固态速溶茶产品。
步骤(1)所取的芦笋叶为无病虫害感染,无腐败的新鲜芦笋叶。
步骤(1)微波炉加热为中火。
步骤(2)所取绿茶为市售绿茶,符合饮用茶叶标准;甘草为中药甘草 片。
本发明的要点是:
速溶茶制备工艺包括4个主要步骤,即:采用微波进行芦笋叶的灭酶→ 芦笋茶的复配→复合酶水解→浓缩、干燥。
本发明的实施过程是:将新鲜的芦笋叶置于功率为800w的微波炉加热60 秒灭酶;将灭酶后的芦笋叶、市售绿茶和甘草粉碎至60-80目,芦笋叶和绿 茶按7∶3的重量比复配,在此比例基础上,加入重量为20%的甘草。将上述 复配的芦笋茶溶于去离子水中,加入中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水解,水解的工 艺条件为:纤维素酶和中性蛋白酶添加比例为2∶1,添加量分别为8-16酶 活力/千克(AU/kg)和4-8酶活力/千克(AU/kg),水解时间为40-60分钟, 搅拌酶解。然后提取液经真空浓缩、喷雾或真空干燥进一步制成固态制剂。
本发明的具体制备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师范大学,未经上海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88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