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水养殖池塘沉积环境的原位生物修复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98447.3 | 申请日: | 2009-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8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万夕和;王李宝;沈辉;钟非;凌云;姚国兴;陈爱华;荆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 地址: | 22600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海水 养殖 池塘 沉积环境 原位 生物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有机物污染的生物修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水养殖池塘沉积环境的原位生物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过分地追求养殖产量,近年来海水鱼虾蟹养殖过程中片面提高养殖对象的放养量,在有限的养殖池塘中过多地投放饵料,过量的水生物动物粪便和残余饵料沉降于养殖池塘的底质中,使得沉积环境中的有机物含量严重超标,导致海水养殖池塘沉积环境有机物污染十分严重,对沿海滩涂环境和海水养殖业本身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探索一种效果明确、方法科学、操作简单并且成本低廉的海水养殖沉积环境修复技术对海水养殖业以及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水养殖池塘沉积环境的原位生物修复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原位修复的方法,不需要将被污染的沉积底质移至其他地方处理,降低了成本低的同时,对鱼、虾、蟹等养殖对象无致病性,经修复后COD下降55%,氨态氮下降83%,H2S下降67.5%。
本发明的一种海水养殖池塘沉积环境的原位生物修复方法,包括:
(1)对需修复的目的池塘沉积环境的有机物污染总量进行分析,确定需要投放的修复作用菌的投放总量;
(2)将生物修复作用菌按接种量1-3%接种于灭菌过的发酵罐中,于27~29℃培养24~30小时,收集菌液,将菌液与沸石粉按质量比1∶2混合搅拌,制成具有修复作用的菌粉剂;
(3)将池塘水排干,根据步骤(1)确定的投放量,将菌粉剂与池塘沉积环境底泥进行混合,于20~30℃进行降解(降解时间与种植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即可达到修复作用。
所述步骤(2)中的生物修复作用菌是从海水养殖池塘沉积环境中分离到的高效降解有机物的土著菌混合菌群;
所述步骤(2)发酵罐中的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氯化钠0.5%,酵母膏0.5%,磷酸二氢钠0.25%,其余为水,pH7.8±0.4;
所述步骤(2)中的沸石粉的规格为60~80目。
本发明采用了生物修复与物理修复相结合、微生物修复与植物修复相结合的方法,从海水养殖池塘沉积环境中分离到的高效降解有机物的土著菌混合菌群,结合使用具有强效吸附能力的有机物吸附剂,与被污染的池塘沉积物进行混拌;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耐盐植物的栽种,通过一段时间的修复作用,达到改良海水养殖池塘底泥沉积环境的作用。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了原位修复的方法,不需要将被污染的沉积底质移至其他地方处理;
(2)所选用的生物修复作用菌为海水养殖池塘的土著菌,修复作用明显,所选菌对鱼、虾、蟹等养殖对象无致病性;
(3)整个修复过程对环境友好,操作简单,成本低,经修复后COD下降55%,氨态氮下降83%,H2S下降67.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1)对需修复的目的池塘沉积环境的有机物污染总量进行分析,确定需要投放的修复作用菌投放总量;本实施例中以种植海水芦苇为例,种植量20-30棵/平方米,种植面积:沿池边一周1-3米宽,确定需要投放作用菌的量为2-5吨/亩;
(2)将生物修复作用(从海水养殖池塘沉积环境中分离到的高效降解有机物的土著菌混合菌群)接种于(接种量1-3%)灭菌过的发酵罐中(罐中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氯化钠0.5%,酵母膏0.5%,磷酸二氢钠0.25%,pH7.8±0.4),28℃培养24小时后收集菌液,将菌液与60目的沸石粉按质量比1∶2混合搅拌制成修复作用菌粉剂;
(3)将池塘水排干,按照已制定的投放量将菌粉剂与池塘沉积环境底泥进行混合,在以上池塘周边栽种海水芦苇,栽种量为20-30棵/平方米,经过20-30℃,40-60天的时间,可有效降解沉积环境中的有机物含量,其中COD下降55%,氨态氮下降83%,H2S下降67.5%,有效地达到了沉积环境物修复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未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84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