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化改性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5890.5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4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C08K9/04;B29C43/5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宁芝华 |
地址: | 201209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化 改性 纳米 聚酰亚胺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氨化改性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经过氨化改性处理的碳纳米管填充改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兼容性,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航空和航天工业的发展,要求使用比以往密度更小、刚度和强度更大以及耐磨性能更加优越的复合材料,满足极端条件下的使用要求。例如,要求制作在高温、高速、高真空及辐照环境中工作的摩擦零部件,一般工程高聚物很难胜任。要获得这样的材料,可将具有高弹性模量、高强度的增强材料与具有高耐磨性能的聚合物基体材料结合在一起。
聚酰亚胺(PI)具有突出的热稳定性、良好的抗冲击、抗辐射和耐溶剂性能,在高温、高低压和高速等极端环境下具有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是一类很有潜力应用于摩擦学领域的基体材料。但是,纯PI因较低的抗拉、抗压强度,不适宜单独作为摩擦材料使用,需要加入增强纤维后可得到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优异的PI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CNT)是1991年才发现的直径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长度为微米级的一维纳米材料,,这种特殊的结构赋予了它独特的电学、力学、化学和物理学特性.因此,碳纳米管在电子、材料、生物、医学、航天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碳纳米管表面的碳原子采用SP2或SP3杂化与周围三个碳原子完全键合而成的六边形环状结构,结构稳定、反应活性很低,碳纳米管径向的纳米级尺寸和高的表面能导致其容易团聚,分散性较差,降低了碳纳米管的有效长径比。此外,碳纳米管表面特征与石墨相似,在绝大部分溶剂中不溶,湿润性能差,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为了提高碳纳米管的分散性并增加其与基底界面的结合力,必须通过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改性。目前,表面修饰主要首先通过强酸在CNT表面引入羧基,然后通过酰氯化反应增加反应活性,再通过酯化反应或酰胺化反应引入其它官能团。这种方法工艺复杂,要求无水溶剂,条件苛刻,反应过程难于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氨化改性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目的在于针对碳纳米管与聚酰亚胺基体之间兼容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氨化改性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具有更加优异摩擦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可以适用于高要求的实际工况。
一种氨化改性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A)先将碳纳米管经过质量分数为2%的多乙烯多胺水溶液槽,然后通过600℃的热空气反应炉进行反应,再经蒸馏水槽水洗后干燥;
B)将A)中反映后的碳纳米管与聚酰亚胺粉料混合,放入不锈钢模具中压制成型,经过高温烧结制成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C)所述混合粉料中碳纳米管的重量百分比为混合粉料的5~10%;
D)所述多乙烯多胺溶液分子式为H2NC2H4(NHC2H4)nNH2。
所述的压制成型工艺步骤如下:
E)先将炉温升至110℃,保持60分钟,对预成型坯料进行预塑,压力控制在10-15MPa;
F)再以60℃/小时的速度升温至190℃-220℃,保温1小时,使模压料成型;
G)最后随炉降温降到80℃后将压力去掉,将模压成型后的复合材料连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却至室温,获得氨化改性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本发明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对CNT表面的羧基进行胺基化,并且每个羧基可以生成两个胺基,增加了CNT表面胺基的密度,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和摩擦系数,氨化改性处理对于复合材料拉伸性能也有明显的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凡采用本发明方法及其相似变化的,均应列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复合材料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碳纳米管:5%,聚酰亚胺:95%。
复合材料制备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未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58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长梗黄精微卫星标记
- 下一篇:一种二氧化碳原料气的脱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