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93058.1 | 申请日: | 200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姜竹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17/00;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 洋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无线 充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充电技术。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有着无污染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目前的电动汽车一般都采用接触式充电的方法,充电触头裸露在汽车外面,容易漏电、发生触电危险;另外充电触头经过多次插拔操作后,容易因机械磨损而导致接触松动,不能可靠地传输电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以解决充电设备漏电及机械磨损的问题。
本发明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由用于与电网连接的发射端和用于安装在汽车上的接收端组成,关键在于所述发射端包括无线通讯单元和发射单元,所述发射单元由整流滤波电路、高频逆变电路及发射线圈依次串联而成;所述接收端包括无线通讯单元和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由接收线圈和整流滤波电路串联而成。
发射端与电网相连,通过整流滤波电路、高频逆变电路及发射线圈将电网的电能转化为电磁波发射;接收端利用接收线圈耦合接收发射线圈发射出来的电磁波,然后通过整流滤波后输出至电池进行充电,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只需发射端和接收端的无线通讯单元进行通讯控制,无需接收端与发射端直接接触,避免了充电设备漏电及机械磨损的问题。另外发射端采用将电网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然后再逆变为高频交流电的方式,增大了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感应耦合能力,提高了充电效率。
为了防止电网的电压波动等因素对充电过程带来不可预测的问题,所述发射单元的整流滤波电路和高频逆变电路之间还串接有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接收单元的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有功率调节电路,这样发射端和接收端均可对充电的功率做出调整,使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功率匹配,避免损坏充电设备及电池。
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内均装有磁芯,以提高线圈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能力,从而提高电能无线传输的效率。
所述发射线圈埋设于地下,所述接收线圈安装在电动汽车的底部,这样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容易靠近,提高传输效率,另外充电操作也较为方便,只需将电动汽车停在发射线圈上方即可。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传输效率,接收线圈离地高度最好小于10厘米,这样在充电时,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的电能传输效率较高。
所述接收端与发射端的通讯内容至少包括接收端的电流、电压信号,以使发射端得知接收端的功率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使双方功率匹配。
本发明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通过高效率的无线传输方式,解决了传统充电设备的漏电及机械磨损的问题,使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更加简单、快捷、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由用于与电网连接的发射端和用于安装在汽车上的接收端组成,所述发射端包括无线通讯单元和发射单元,所述发射单元由整流滤波电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高频逆变电路及发射线圈依次串联而成;所述接收端包括无线通讯单元和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由接收线圈、整流滤波电路和功率调节电路依次串联而成。
在充电时,发射端与电网相连,通过整流滤波电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高频逆变电路及发射线圈将电网的电能转化为电磁波发射;接收端利用接收线圈耦合接收发射线圈发射出来的电磁波,然后通过整流滤波和功率调节后输出至电池进行充电,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只需发射端和接收端的无线通讯单元进行通讯控制,无需接收端与发射端直接接触,避免了充电设备漏电及机械磨损的问题。另外发射端采用将电网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然后再逆变为高频交流电的方式,增大了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感应耦合能力,提高了充电效率。
接收端与发射端的通讯内容至少包括接收端的电流、电压信号,以使发射端得知接收端的功率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使双方功率匹配。
如图2所示,发射线圈1埋设于地下,接收线圈2安装在电动汽车的底部,这样发射线圈1与接收线圈2容易靠近,调高传输效率。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传输效率,接收线圈1与发射线圈2的距离最好小于10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30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双鞋组合式搁鞋板及配套鞋柜
- 下一篇:一种新型竹木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