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夹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2540.3 | 申请日: | 2009-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2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陈铿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铿宇 |
主分类号: | E05F3/08 | 分类号: | E05F3/08;E05F3/20;E06B3/58;E06B3/02 |
代理公司: | 江门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谭志强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夹,特别是一种能够自动回弹的玻璃夹。
背景技术
目前,在商场、写字楼、车站等各类场所,人们普遍会在玻璃门 上安装具有回拉功能的铰链夹子,其用来将被打开的门后自动弹回位 关闭状态。但是,现行的玻璃夹回弹力较小,则回位力度不够,不能 准确地将门扇拉回关闭位置,需要额外安装地弹簧,而地弹簧对底面 挖孔尺寸要求严格,容易安装失败,很不方便。并且是用地弹簧后由 于回弹力较大,容易在回弹后使得门扇发生往复转动,并有可能撞伤 用户,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对于玻璃门与固定玻璃有错位的情况, 现行的玻璃夹无法对错位进行调节,需要特别定制玻璃夹才能进行安 装,并且对安装对象的相应安装误差要求较高,两者在制作过程中的 加工积累误差或误加工都会产生较严重的后果,轻则勉强使用,开关 门都较为不便;重则玻璃报废,使门结构遭到破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平稳回 弹,准确回位的玻璃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对安装角度进行调节的玻璃 夹,可以使得玻璃门和固定玻璃或墙体实现完美对接。
本发明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玻璃夹,包括:
固定座,其用以将玻璃夹固定在墙体或固定玻璃上;
底板座,其铰接在所述固定座上,用来夹持玻璃门, 可相对固定座转动;
滑块,其滑动安装在底板座内,在底板座相对固定座转动时,可 在底板座内滑动;
弹簧,其固定在底板座与滑块之间,可以在滑块运动时发生压缩, 用来产生回复力,拉动玻璃门回弹;
缓冲缸,其固定在底板座与滑块之间,可以起到缓和冲击,减 慢运动的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固定座包括:
固定板,用于将玻璃夹固定到墙体或固定玻璃上;
弹簧座,其安装在固定板上;
导向板,其固定在弹簧座的中部,其上部设有弧形的导向槽, 所述导向槽两侧圆弧半径大于中部圆弧半径,所述导向板其用来对 玻璃夹进行运动导向;
所述滑块底部设有凹槽,并在凹槽的一侧设有纵向通孔,所述 通孔内设有导轴,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底板座内,所述导向板的顶 部位于滑块的凹槽内,并且使得导轴穿过导向板上部的导向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簧座的中部设有卡槽, 所述导向板铰接在弹簧座的卡槽中,所述导向板的底部设有一对耳 座,所述耳座位于卡槽两侧,所述耳座上设有螺钉孔,所述螺钉孔 内设有螺钉用以微调导向板相对弹簧座的角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的两端内部安装有 轴承,所述导轴设置在所述轴承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簧套接在所述缓冲缸 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座外周上设有防撞 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座外周设有盖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缸布置有三个。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板与弹簧座成0°平 角、90°直角或135°斜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玻璃夹通过缓冲缸和复位弹簧的 组合,具有足够的回弹力,可以保证在玻璃门扇打开后的自动回弹, 并且由于缓冲缸的缓和作用,其回弹过程平稳顺滑,最终准确的回复 到关闭状态,不会出现冲击和振荡,极为实用,省略了地弹簧,减少 玻璃门的安装调试工作,并且使用过程中不会突然回弹伤人。此外, 本发明的玻璃夹由于在导向板处设有微调螺钉,可以调整弹簧座和 固定板的角度,适合在门与固定玻璃之间存在错位的情况下使用, 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侧视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导向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滑块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固定板与弹簧座成0度平角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固定板与弹簧座成135度角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安装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铿宇,未经陈铿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2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