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离子风组织气流的微燃烧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92504.7 | 申请日: | 2009-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6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 发明(设计)人: | 甘云华;矫明伦;杨泽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3D14/00 | 分类号: | F23D14/00;F23D11/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淑珍 |
| 地址: | 51064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离子 组织 气流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燃烧器,具体涉及通过外加强电场产生离子风,并利用离子风组织气流,促进扩散火焰燃烧的微燃烧器。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型化已成为科技潮流的新趋势,如各种微型飞行器和电子设备、以及高技术现代化战争中微小武器的研制成功为人们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了微能源系统的重要性。微动力装置采用锂电池供能的明显缺点是其能量密度小,供能系统所占体积、重量较大。因此,研制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并且能够持续供能的微能源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微能源系统的核心,对微型燃烧器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
目前对微燃烧器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如何减少热量损失以提高效率保证火焰稳定性,如采用多孔材料抑制热传递,采用回热通道来预热未燃混合气体,以及多圈缠绕,逆流换热结构等。但现有的微燃烧器所采用的燃料形式均为预混气体,如中国专利ZL200610036628.2公开的一种低热损失的微尺度燃烧器,其利用多孔烧结材料(陶瓷、铜、不锈刚及镍金属烧结而成),采用壁面多孔进气的方式,合理组织可燃预混气体在燃烧室内有效燃烧,但是需要燃料与空气事先混合。预混气体体积大,能量密度低,储存和运输不便,且有爆炸危险,所以不具实用性。相对而言,液态燃料或高压气态燃料则是微燃烧器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纯净燃料的燃烧形式为扩散火焰,与预混火焰不同,扩散火焰燃烧时需要以较好的气流组织方式以促使燃料与空气充分混合。但微燃烧器内气流组织存在的问题是:与传统燃烧器相比,微燃烧器的体积小,在一般几立方毫米至一立方厘米之间,且产生的能量少,这使传统上用于大型燃烧器的以风机等为基础的气流组织结构因其体积大,结构复杂,能耗高且能源利用率低等因素,难以在微燃烧器上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利用离子风组织气流的微燃烧器,本发明利用外加强电场形成的离子风解决微燃烧器扩散火焰气流组织的问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自身能耗率低,散热量少,燃烧效率高等优势。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一种物理原理,在高压电极两端所形成的开放区域内,空气由于强电场而发生电离,其中自由电子向阳极移动,被吸收,带正电的气体分子向阴极移动,从而在阳极附近形成负压区域。带正电分子与负极撞击后带负电荷,由于同性相斥作用而逆向移动,与迎面带正电的分子撞击而发生中和,从而在阴极附近形成正压区域。由于压力差,电极处空气与周围气体形成强制循环流动,从而形成离子风。离子风横向通过由多孔材料形成的燃烧室内壁,与纵向从轴线端进入的气态或由于高温汽化的液体燃料充分混合,从而促进燃烧反应进一步完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利用离子风组织气流的微燃烧器,包括外套壁3、内套壁4、燃料入孔1、排气孔2、空气进气孔7和电子打火装置16,内套壁4的侧面为多孔烧结材料,外套壁3与内套壁4形成夹层空间6,所述的空气进气孔7为外套壁3与排气孔2之间形成的环形间隙,所述的内套壁4、外套壁3的截面均为圆形。
微燃烧器设有电极装置,其电极装置由电极阳极8和电极阴极9构成,电极阳极8内嵌或电镀于外套壁3的内壁,电极阴极9为针形,其末端由阴极固定板10固定到排气孔2的内壁,阴极固定板10分上下两层,每层由四块板组成,四块板呈十字形分布,板两端分别与阴极末端加固层14、排气孔2的内壁可以通过耐高温粘合剂连接,只要将电极阴极9固定,保证针形的电极阴极9位于燃烧室5轴线即可。
所述的电极阴极9的材料为耐高温抗氧化金属,包括银、金、铂。
所述的阴极固定板10为耐高温硬质材料,厚度为0.1mm~0.5mm,材料包括陶瓷、碳化硼、碳化硅、氮化硼、氮化硅、磷化硼、磷化硅等。
所述的电极阴极9通过导线接地;所述的电极阳极8通过导线与高压直流电源正极相连。
所述的电极阴极9的尖端距燃料入孔有0~1mm的距离。
所述的外套壁3为耐高温绝缘体,包括陶瓷、氮化硼、氮化硅、磷化硼、磷化硅等。
内套壁4的侧面为多孔烧结材料,多孔烧结材料为陶瓷、铜、不锈刚及镍金属烧结而成,透气率20%~50%,多孔烧结壁面厚0.1~3mm,烧结材料粒径分布均匀,压力损失小。
所述外套壁3与内套壁4之间间隙为0.5mm~2mm。
所述内套壁内径为3mm~10mm。
所述的电极装置形成的电场强度范围为250~2000kV/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25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计费话单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保护单板的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