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速度计软轴限位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91443.2 | 申请日: | 2009-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骆思勇;郭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J99/00 | 分类号: | B62J99/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方洪 |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速度计 限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构件,特别涉及摩托车速度计软轴的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速度计软轴连接在速度计与车头仪表之间,车轮转动的信息通过速 度计软轴传输给仪表,并由仪表显示出来。由于速度计软轴较长,因此软轴的 轴体需要在车体上定位。传统的做法是在前挡泥板上卡装一个橡胶圈,速度计 软轴穿过该橡胶圈并由橡胶圈限位。橡胶圈采用卡接装配于前挡泥板上,牢固 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落;同时,橡胶圈老化后容易失效,使速度计软轴失去限 位后自由垂摆,造成速度计软轴与减震器、前挡泥板、车轮等部件产生摩擦, 速度计软轴易损坏,使用寿命较短。若速度计软轴因过度摩擦而断裂,会卷绕 进车轮内,引发安全事故,给驾驶员的人身和财产带来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限位效果良好的速度计软轴与减 震器外筒组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速度计软轴限位结构,包括速度计软 轴、减震器外筒、抱箍和螺栓,所述速度计软轴从抱箍中穿过,该抱箍套装在 减震器外筒上,抱箍开口端的两个支耳由螺栓连接。
本发明将速度计软轴的限位方式由传统的橡胶圈在前挡泥板上定位改为通 过抱箍抱紧在减震器外筒上,采用抱箍限位一方面拆装容易、连接牢靠,能有 效防止脱落;另一方面,抱箍对速度计软轴定位的可靠性好,避免了速度计软 轴发生垂摆,防止了速度计软轴与减震器、前挡泥板、车轮等部件产生摩擦, 保障了速度计软轴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消除了安全隐患。
在上述抱箍上设有圆弧形迂回部,该迂回部将速度计软轴卡紧在减震器外 筒上。抱箍上迂回部的形状大小与速度计软轴相适应,能进一步增强对速度计 软轴的定位效果。
作为优选的布置方式,上述迂回部和支耳分居在减震器外筒的两侧。
在上述减震器外筒上一体形成有圆形凸台,该凸台嵌入抱箍上的限位孔中, 所述限位孔位于迂回部与支耳之间。凸台与限位孔结合,能防止抱箍在减震器 外筒上轴向窜动或周向活动,有效保证了对速度计软轴的限位。
有益效果:本发明能够将速度计软轴可靠地定位在减震器外筒上,避免了 速度计软轴发生松动或垂摆,防止了速度计软轴因磨损而失效,保障了速度计 软轴的性能和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由速度计软轴1、减震器外筒2、抱箍3、螺栓4和螺 母5等部件构成,其中速度计软轴1连接在速度计与车头仪表之间,速度计软 轴1和减震器外筒2均为现有技术,其结构在此不做赘述。所述抱箍3套装于 减震器外筒2上,该抱箍3的开口端一体形成有两个结构相同的支耳3a、3b, 这两个支耳3a、3b相贴合,并通过螺栓4连接在一起,由螺母5锁紧。在抱箍 3上设有圆弧形迂回部3c,该迂回部3c和支耳3a、3b分居在减震器外筒2的 两侧,迂回部3c的形状大小与速度计软轴1相适应,所述速度计软轴1从迂回 部3c中穿过,由抱箍3卡紧在减震器外筒2上。速度计软轴1在迂回部3c的 限位作用下,不会发生松动及垂摆。在所述减震器外筒2的外圆周一体形成有 圆形凸台2a,该凸台2a嵌入抱箍3上的限位孔中,所述限位孔位于迂回部3c 与支耳3a、3b之间。在凸台2a与限位孔的作用下,抱箍3不会发生轴向窜动 及周向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14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运输的电子台秤
- 下一篇:带上顶式自动夹表装置的燃气表检定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