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性负载的单极性梯形脉冲电流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90945.3 | 申请日: | 200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2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付志红;常承志;刘翔宇;朱学贵;张淮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3/02 | 分类号: | G01V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孙荣川 |
地址: | 400044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性 负载 极性 梯形 脉冲 电流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性负载的单极性梯形脉冲电流控制方法及装置,适用于瞬变电磁法探测的发送机在发送线圈中产生脉冲电流,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无损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瞬变电磁法是探测地下介质电性参数等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矿产勘探、地下水探测、工程监测和土壤盐碱化调查、无损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瞬变电磁法通常是利用幅值恒定的脉冲电流在地下建立一次磁场,脉冲电流周期性关断,检测地质体产生的二次磁场,通过分析和处理二次场数据,确定地下地质结构。
目前,瞬变电磁法以发射双极性方波脉冲电流作为激励场源,现有技术也主要是利用方波脉冲电流的下降沿。采用双极性方波脉冲电流的原因在于,在正、负向电流关断后,在感应线圈会产生符号相反、大小相等的感应电压,两次信号相减,可增强信号,并可消除系统零点。实际上,脉冲电流的上升沿也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发射单极性梯形脉冲电流,上升和下降沿同样会在感应线圈产生符号相反、大小相等的感应电压。采用双极性方波脉冲电流,其利用效率降低了一半,同时,产生双极性方波脉冲电流需采用全桥结构,功率管数量较多,功耗大,控制较复杂。如果产生单极性梯形脉冲电流,主电路将不再需要全桥结构,功率管的数量将会减少,功耗大大降低,有利缩小仪器体积,使系统轻便化。
上升沿没有被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负载是感性负载,严重影响了发射电流的形状,脉冲电流并不是理想的双极性方波,脉冲电流上升沿(前沿)是按指数或分段线性上升,而脉冲电流的下降沿(后沿)为斜阶跃波形,前、后沿不对称。如专利授权号为ZL200410081518.9的“具有上升沿提升能力的电流脉冲下降沿线性可调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能实现下降沿线性可调,但不能实现上升沿线性可调。又如专利授权号为ZL200810069272.1的“感性负载的宽频恒幅交流方波电流控制方法及装置”,能实现上升沿、下降沿线性,但上升沿和下降沿并不对称,产生的电流为双极性交流方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感性负载的单极性梯形脉冲电流控制方法及装置,使发射电流前沿线性上升、前后沿对称,实现了单极性梯形脉冲电流。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感性负载的单极性梯形脉冲电流控制方法,该方法按以下顺序步骤进行:
(1).合上开关S,通过调节时序控制3,调节输出负载电流io(t)的频率,负载电流的周期须大于电子开关的开通、关断时间之和;
(2).恒流源控制电路6和恒流电感2构成一个恒流源,通过调节恒流源控制电路6中恒流源基准电压电路,设定恒流源电流幅值;
(3).调节负载电流控制电路1中负载电流基准电压电路,设定负载电流幅值;
(4).时序控制3的输出端、恒流源控制电路6的输出端和负载电流控制电路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到驱动信号合成电路7的输入端,驱动信号合成电路7按驱动信号合成电路真值表1-1完成逻辑运算后,分别输出信号Y1、Y2到驱动电路8的两个输入端,驱动电路8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到第一开关管J1和第二开关管J2的控制端;从而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按设定频率输出脉冲电流,并使恒流源输出的电流以及负载电流都稳定在设定值;
驱动信号合成电路真值表1-1
表中:
1-表示高电平; 0-表示低电平;
K0-开关使能时序信号; K1-负载电流周期信号;
K2-恒流源控制电路输出信号; K3-负载电流控制电路输出信号;
Y1-驱动信号合成电路输出端信号;
Y2-驱动信号合成电路另一输出端输出信号;
(5).设定上升钳位器件9的恒压钳位电压V1,从而改变发射电流上升沿的斜率,V1远大于VS,使上升沿线性上升,V1须小于所有开关管、所有二极管的最小额定耐压;
(6).按公式③设定下降钳位器件10的恒压钳位电压V2,从而改变发射电流下降沿的斜率,使下降沿线性下降;
存t0时刻:恒流电感2中的电流达到设定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909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