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杆支架上孔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86572.2 | 申请日: | 200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3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董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41/02 | 分类号: | B23B41/02;B23B1/00;B23D7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2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杆支 架上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纫机上的零件--针杆支架类孔的方法。
背景技术
图1所示的一种针杆支架,其上开设有用于针杆在其中滑动的两孔,两孔的 距离较大,且两孔之间要的同轴度要得到保证,如图示所要求的同轴度误差不 能大于0.008mm,这是因为,如果不能保证两孔的同轴度,针杆在两孔中滑动时 就会卡住,滑动不畅通,从而造成机器不能正常工作。
现有技术中,对针杆支架上的孔的加工是通过夹具将浇铸成型的实心的支 架固定在可以自动加工的机床上,在加工过程中,支架不动,通过机床自动换 取不同刀具,来完成孔的加工。具体加工孔的流程是:定位→钻孔→粗铰→精 铰。此种加工方法本是最大可能的减小零件的装夹次数,防止装夹造成两孔同 轴度误差。但是在加工过程中申请人发现有些零件加工完后在机床上同轴度较 好,可是零件取下后同轴度就会发生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本申请人尝试了多 种改进:如改变夹紧力、用力矩扳手、改变刀具等,这些措施都无法保证高的 正品率,一般正品率只能达到30%左右,损失很大。还有申请人发现机床早上 刚开始干的几件同轴度还好,再继续加工的产品同轴度就得不到保证了,对上 述问题分析的结果是切屑热造成零件热变形,热应力,从而造成同轴度不好, 因此也尝试在精铰前让其冷却,释放热应力,但是重复装夹不见却不能装到之 间的位置,又保证不了同轴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提出一种保证同轴度且加工正品率较高的针杆支架上孔 的加工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针杆支架上孔的加工方 法,所述的针杆支架至少具有两个相分离设置且轴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孔, 所述的各孔的直径公差在0~0.009mm范围内,且两孔的同轴度误差在0~ 0.008mm范围内,所述的孔加工步骤包括:
(1)、将浇铸成型的实心的针杆支架原型固定在机床上;
(2)、在机床上通过换取不同的刀具对待加工孔的位置进行定位、钻孔、粗 铰;
(3)、取下粗绞后的针杆支架,通过固定在车床上的铰刀进行各孔的精铰, 其中,所述的铰刀包括位于前端的导向部、位于中部刃部以及位于末端的柄部, 所述的铰刀的直径等于待加工孔的直径,加工时,将铰刀的柄部固定夹持在车 床的主轴上,手持针杆支架,将铰刀的导向部插设在粗绞后的孔中,给支架一 主轴方向的力,使得铰刀的刃部从孔中铰出,即完成针杆支架上孔的加工。
进一步地,在给支架一主轴方向的力之前,慢速开动车床主轴。
在铰孔过程中,当有铰屑产生,通过切削液冲洗。
所述的铰刀包括六个等弧度分布的刀刃。
所述的铰刀直径与粗绞后孔的直径相差0.003~0.006mm。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在 对加工孔精铰时,采用将其从机床上取下,通过固定在车床上的相应直径的铰 刀进行铰孔,由于支架不需要上夹具,其处于自然状态,这样其周圈无外力作 用,加工时不易变形,且由于铰刀设置有导向部具有导向功能,从而可引导零 件顺其导向铰出孔,从而保证了加工孔的同轴度,经加工验证,通过该方法加 工的铁杆支架正品率可达到98%,有效地降低了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一种针杆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其中一把铰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另一把铰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1、第一孔;12、第二孔;
21、导向部;22、刃部;23、柄部;
31、导向部;32、刃部;33、柄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所要加工的针杆支架如图1所示,该针杆支架上有两孔,分 别为第一孔11、第二孔12,两孔之间的距离为65mm,两孔的孔径为6.378mm, 每个孔的孔径误差不能超过0.009mm,两孔之间的同轴度误差不能超过 0.008mm,对上述两孔的加工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65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包滑板凸台面平行度检测尺
- 下一篇:射砂筒稳定性增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