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秸秆全量还田种植水稻的水肥供施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185570.1 申请日: 2009-11-17
公开(公告)号: CN101699975A 公开(公告)日: 2010-05-05
发明(设计)人: 邓九胜;李勇;储亚云;朱彩云;朱荣松;蒋新华;季忠 申请(专利权)人: 金坛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
主分类号: A01G16/00 分类号: A01G16/00;A01B79/02
代理公司: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代理人: 周祥生
地址: 213200***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秸秆 还田 种植 水稻 水肥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水稻种植水肥供施方法,尤其涉及秸秆全量还田稻作的水肥供施方法。

背景技术

农作物秸杆是农田生态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基础,据测定,秸杆中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左右,如每亩秸杆还田1吨则可以增加有机质150公斤。据相关统计,我国目前每年产生的秸秆约6亿吨左右,其中含氮300多万吨,含磷70多万吨,含钾70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目前化肥施用总量的1/4以上,由此可见农作物秸杆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肥料资源,实施秸杆还田对培肥地力意义重大。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秸杆经生物降解能产生供作物生长的矿质元素,通过土壤微生物腐殖化作用,形成稳定土壤腐殖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加强对氮素在土壤表层的固定,从而有效减少了氮素的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然而我国目前对秸秆的处理还非常原始,绝大多数农民都采取焚烧方式,尤其在麦子收割水稻抢插的双抢季节,农民既要收麦又要插秧,没有时间处理麦秸杆,加上秸杆还田后对后续植物种植影响较大,若水肥供配不当则会大幅度减产,因此人们优先选用焚烧方式进行还田方案,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有机肥的原料,而且会污染环境。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积极倡导秸杆还田,并鼓励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研究,目前已拥有了与收割机配套使用的秸杆粉碎抛撒机,秸杆粉碎、抛撒、压埋、耕翻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但秸杆全量还田后,对于后续植物种植的水肥供施还没有成熟的方法。例如,在麦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中进行水稻种植,按照常规的水肥供施方法对水稻进行管理,水稻秧苗早期很容易出现僵苗,后期则容易出现倒伏恋青。因此农民不愿意实施秸杆全量还田技术,仍采用焚烧方式解决秸杆还田。申请人经过综合分析,认为秸杆全量还田后缺少配套的水肥供施技术是影响秸杆全量还田的主要技术障碍。近年来申请人一直致力于麦秸秆全量还田后种植水稻水肥供施的技术研究,通过大量试验和总结,成功地解决了上述技术“瓶颈”。经试验应用,采用本发明,水稻秧苗早期不会出现僵苗,后期也不会出现倒伏恋青,肥料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15%~20%,磷肥的利用率可提高30%左右,每亩可少施氮肥2~4公斤,同时水稻可平均增产33~35公斤/亩,增幅在5%~1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发明内容

通过试验和研究,在麦秸杆全量还田后的田地中进行水稻栽培,导致水稻出现僵苗和倒伏恋青的主要原因如下:麦秸杆经过粉碎、抛撒、耕翻被压埋在土壤下,再经过上水隔氧腐烂会产生甲烷、硫化氢、有机酸等有毒物质,直接影响秧苗的生根和生长,同时,由于麦秸杆中C/N比例较高,约为60∶1,在腐烂过程中必须吸收大量的水份和氮素,必然要与秧苗争水争氮,这是导致僵苗、殃苗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麦秸杆全量还田后,土壤表层被麦草架设虚松,空隙大,蓄水量高,不利于水稻根系的深入,尤其在水稻进入抽穗灌浆期后,秸秆还田土壤释放大量养分,导致水稻旺长,进入脱水搁田期,根系也难以深扎固化,整株稻束都浮植在腐烂秸秆上层的软泥上,根系伸入稻田深层土壤很少,支撑能力很弱,这是导水稻旺长倒伏的主要原因。

根据上述试验研究成果,申请人提供了秸秆全量还田后种植水稻的水肥供施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上水耕翻埋实秸杆:当麦子机械收割后,麦草被粉碎成长度5~8厘米的秸杆段均匀抛撒在田间,上水使麦田湿润后机械耕作,将麦秸杆埋实,埋草效果达到80%以上,实现泥草混和,秸杆漂浮率小于20%;

第二步,时效处理:完成第一步后,时效1~2天,使泥土压实秸杆,实现压实排气;

第三步,上水发酵:在预定插秧日前5~7天上水隔氧发酵,确保水深3~5厘米,使秸杆厌氧发酵,麦草腐烂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硫化氢、有机酸等有毒物质;

第四步,旋耕平田:排除麦草腐烂过程中产生甲烷、硫化氢、有机酸等有毒物质,为后续插秧提供条件;

第五步,喷施基肥,在插秧前采用喷施方法在水田中均匀深施氮肥,用量为7.6公斤/亩;

第六步,插秧:按常规要求均匀栽插秧苗,确保1.5万穴/亩,每穴4苗;

第七步,后续供水供肥要求:

供水控制要求:插秧后二周内控制稻田存水量,确保稻田水深1~3厘米,此后按水稻常规供水要求进行供水控制;

施肥要求:整个生长期施氮总量为16公斤,氮肥运筹模式为基蘖肥∶穗肥=6∶4,其中基蘖肥包括基肥和分蘖肥,穗肥包括促花肥和保花肥,基肥∶分蘖肥=8∶2,促花肥∶保花肥=6∶4,具体分解为:基肥为7.6公斤,分蘖肥为2公斤,促花肥为3.8公斤,保花肥为2.6公斤,施肥按常规施肥时间要求进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坛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未经金坛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55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