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颗粒弥散强化中锰钢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84858.7 | 申请日: | 2009-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7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薛烽;姚思佳;周健;白晶;孙扬善;倪自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C38/38 | 分类号: | C22C38/38;C22C38/14;C22C33/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黄雪兰 |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颗粒 弥散 强化 锰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颗粒弥散强化中锰钢,具体涉及一种TiC颗粒弥散强化中锰钢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提高材料的耐磨性仍是国内外同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我国仅在矿山、冶金、电力、煤炭和农机行业不完全统计,工件磨损造成经济损失每年400亿元。因磨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以上,全世界每年因摩擦磨损造成的资源损失近2000亿美元。中锰钢是在高锰钢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抗磨材料,它在冲击挤压条件下,在钢的表面产生加工硬化,使工件表面的耐磨性提高,而心部仍保持较高的韧性,表现出表硬里韧的综合的机械性能。
但是适用于干式碾碎机垫板等工件的中锰钢硬度尚且不够高,耐磨性满足不了使用要求,所以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项发明就是在中锰钢基体中通过原位反应合成TiC颗粒,从而在中锰钢表面加工硬化不完全的情况下提高其耐磨性,从而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降低其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TiC颗粒分布均匀、致密度高、耐磨性好、强度增加的颗粒弥散强化中锰钢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TiC颗粒弥散强化中锰钢,由中锰钢基体和均匀分布的TiC组成,成分配方为:Mn:6.0~11.0%,C:0.9~2.8%,Cr:<2.5%,Si:<1.0%,P:<0.07%,S<0.05%,Ti:0.25~6.0%,余量为Fe。
一种制备上述颗粒弥散强化中锰钢的方法,制备步骤为:
a.制备含钛和碳的预制块:按照钛、碳质量比为4∶(0.8-1),取钛粉和碳粉,在其中加入钛碳粉总质量(20-60)%的铁粉并混合均匀后压实成块,所有粉体的粒度均为100-200目;
b.制备中锰钢基体合金:
以步骤a中Ti的含量为基准,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Mn、Cr配比,计算出颗粒弥散强化中锰钢中Mn、Cr的最终含量,作为制备中锰钢基体合金的Mn、Cr加入量;以步骤a中Ti的含量为基准,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C、Fe配比,计算出颗粒弥散强化中锰钢中C、Fe的最终含量,由颗粒弥散强化中锰钢中C、Fe的最终含量分别减去步骤a中用于制备含钛和碳的预制块时C、Fe的加入量得到用于制备中锰钢基体合金的C、Fe的加入量;
按照Mn、Cr、C及Fe的加入量将Mn、Cr、C及Fe置于中频感应炉中进行熔炼,并将Si、P及S控制在Si:<1.0%,P:<0.07%,S<0.05%;
c.待基体合金熔炼完成后,改变温度至1540-1600℃,将步骤a所得预制块加入炉中,待预制块熔于熔体后,即可将炉中的合金液浇注入预先做好的模型中。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
1.TiC在中锰钢熔体中通过钛粉和碳粉的原位反应合成,操作方便,容易控制;
2.材料的熔炼采用中频感应炉,无需真空,易于进行规模化生产与实际应用;
3.由附图1可见,本发明通过Ti和C在熔体中原位合成所获得的TiC颗粒细小、均匀,与基体结合良好,避免了直接外加TiC颗粒方法所产生的润湿性差、易污染、界面结合不好、颗粒偏聚,易分布在晶界等缺点;TiC增强颗粒是在中锰钢基体中原位形核、长大的热力学稳定相,因此,基体与TiC颗粒的相容性好、界面稳定和结合牢固,能有效的传递应力,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好。
4.耐磨性高,在多种试验条件下,与未加TiC的中锰钢基体相比,TiC弥散强化中锰钢耐磨损性能要好;
5.强度高,与未加TiC的中锰钢基体相比,TiC弥散强化中锰钢的强度要高;
6.性能可调性好,即可以根据使用的实际要求,改变TiC颗粒的加入量,形成不同性能(强度、硬度、塑性及耐磨性)的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加入TiC后水韧处理过的强化钢金相组织图,图中白色至灰色的基体为奥氏体组织,其中分布的均匀、细小的粒状物即为TiC颗粒。
图2为未加入TiC的水韧处理过的中锰钢基体金相组织图,图中灰色的基体为奥氏体组织,黑色颗粒为杂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8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