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导体制造工艺中叠加电容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84417.7 | 申请日: | 2009-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1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民;张炜;聂卫东;郭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晶源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92 | 分类号: | H01L29/92;H01L2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4028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国家***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导体 制造 工艺 叠加 电容 结构 | ||
1.一种半导体制造工艺中叠加电容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P衬底片(1)上表面的电容区域(2)是一个N阱,N阱从硅片表面向下扩散2~4um深,构成电容的下极板;在电容区域的硅表面也就是下极板N阱表面是一个大有源区(6)、一个小有源区(5):小有源区(5)有N+注入扩散区——以通过接触孔和金属布线形成下欧姆接触,做为下极板的引出端;大有源区(6)做为叠加电容中多晶硅1/阱电容的有效区域;有源区之外就是场区(7),场区上面是厚的氧化物,做为有源区之间的隔离;有源区的硅表面是一层厚的氧化物,在电容区域中大有源区(6)表面的氧化物就构成了多晶硅1/阱电容的介质层(8);在多晶硅1/阱电容的有效区域表面薄的氧化物的上面是一层的多晶硅,多晶硅的面积比多晶硅1/阱电容的有效区域面积稍大一点,延伸到了大有源区旁的场区上,这层多晶硅就构成了电容的中间极板(9);小有源区上面没有多晶硅,场区上除了紧挨着多晶硅1/阱电容的有效区域有源区的边缘有延伸上来的多晶硅,其余区域也没有多晶硅;在多晶硅的上表面是一层的ONO介质(10),这层介质构成了叠加电容中多晶硅2/多晶硅1 ONO电容的介质层(10);在ONO介质的上面是第二层多晶硅,构成了电容的上极板(11),这层多晶硅的面积比多晶硅1/阱电容的有效区域有源区的面积要小一些,其他区域没有第二层多晶硅;在第二层多晶硅上面是覆盖整个圆片表面的氧化物,称之为氧化物层(12),多晶硅正上方的氧化物最薄,下极板引出端N+扩散区正上方的氧化物最厚;多层氧化物在下极板引出端N+扩散区、多晶硅1的引出处、多晶硅2的引出处的相应位置会被去处,构成直达N+或多晶硅表面的接触孔;在多层氧化物的正上方就是第一层金属布线(13),在接触孔的位置,金属布线和N+或多晶硅表面的接触,将电容的两端分别引出,形成一个完整的叠加电容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制造工艺中叠加电容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极板N阱,根据对电容特性不同的要求,下极板N阱中加上一个高掺杂的Nsinker扩散区(3),以改变电容的C-V特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制造工艺中叠加电容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极板N阱,根据不同的制造工艺,该电容结构中的下极板N阱换成是P阱或P阱加深硼注入,相应的阱接触由N+变为P+扩散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晶源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晶源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41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