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式室内气体甲醛浓度测量仪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84052.8 | 申请日: | 200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5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肖韶荣;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5B19/042;G05D23/2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10044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室内 气体 甲醛 浓度 测量仪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一种光度测量装置,特别是一种室内气体甲醛浓度测量装置,属于分光光度分析装置。
二、背景技术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可疑物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甲醛,室内装修是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标准中,甲醛已被列为必测项目。快速准确的检测环境中甲醛浓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甲醛监测的方法主要有光度比色法、电化学方法、色谱分析方法、试验纸光电光度法等。根据不同检测方法,已开发出多种类型的甲醛检测仪。随着现场分析的需要,还研制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在线甲醛监测仪器。
在空气质量监测方法中,光度比色法仍是甲醛测定的主要方法。我国已有多个基于分光光度法的甲醛测定的标准,如GB-T 18204.26-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 16129-1995:居住区大气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还推出了相应仪器,如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有关产品等。市场上的仪器使用的光源多为红色LED,一般波长选定为635nm。对于LED光源,其光谱范围在20-100nm,随着检测环境温度的变化,LED光谱范围和光谱中心都将变化,这将改变比色液对探测光的吸收特性。目前市场出现的甲醛测试仪器自动化程度仍不高,还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才能完成测量过程,测量一次需要30-50分钟。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测量时简短、灵敏度高、能准确测量室内空气甲醛浓度的智能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智能式室内气体甲醛浓度测量仪,它包括空气采样单元、显色单元、移液单元、比色单元和控制单元,
其特征是:
空气采样单元包括:空气采样器、过滤器、甲醛吸收管;
移液单元包括:第一移液泵、第二移液泵;
显色单元包括:显色反应试管、步进电机、陶瓷加热片、显色反应温度控制电路;
比色单元包括:比色池、激光二极管、光电探测器、光电信号调理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单片机、达林顿管阵列和电源模块;
所述达林顿管阵列的输出端分别接空气采样器、第一移液泵、第二移液泵、步进电机,达林顿管阵列的输入端连接单片机;显色反应温度控制电路执行端口与陶瓷加热片连接,其信号端口与单片机连接;所述光电信号调理电路与单片机连接。
所述显色反应温度控制电路采用一个过零检测模块,过零检测模块与单片机P20连接,单片机与光电耦合器输入端连接,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与可控硅连接,可控硅与陶瓷加热片连接,单片机与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连接。
所述显色单元采样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转轴与试管夹连接,试管夹夹住显色反应试管,显色反应试管置于五面体围成的显色室内,显色室一组相对面内壁上分别安装一个陶瓷加热片,温度传感器安装在靠近显色反应管的显色室内壁上。
所述比色单元采用折叠多路光路,比色池的光输入侧设有第一直角棱镜,光输出侧设有第二直角棱镜,将光路折叠后三次通过比色池。
该测量仪还包括显示模块和按键模块。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采用GB-T 18204.26-2000标准规范,利用空气采样器通过吸收管采集空气中的甲醛,甲醛被吸收管内的酚试剂吸收,反应生成嗪,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铁离子氧化生成蓝绿色化合物,用波长为635nm的激光比色定量。入射光强为I0,比色池有效长度为l0,根据比耳-朗伯定律穿过比色池后光强为I
I=I0exp(-κl0) (1)
消光系数κ与甲醛浓度成正比。在本发明中,采用折叠多光路,测量光束穿过比色池3次,并考虑到比色池内外各壁面及光路中光学元件各表面的反射影响,以去离子纯净水为空白样本,此时空白样下的透过率为τ,将(1)改写为
I=I0τexp(-3κl0) (2)
引入吸光度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40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