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83815.7 | 申请日: | 200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3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钱志余;瞿犇;张建华;潘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5/168 | 分类号: | A61M5/168;H04W84/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 方 |
地址: | 210016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无线网络 智能 输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一种医疗仪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临床输液的网络化智能输液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医用输液控制系统的监控器只能通过位于医生办公室的监视器或护士手中的手持监视器来了解输液患者的输液速度(滴/分钟)的信息,并不能实现实时控制输液者的输液速度(滴/分钟),在这种情况下当患者的输液速度(滴/分钟)过快或者过慢时医生与护士只能去患者那里去调整输液速度(滴/分钟)以便达到治疗所要求的速度(滴/分钟),从而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双向输液速度(滴/分钟)流量控制器,在实时显示多病人输液速度(滴/分钟)等信息的同时能够让医护人员通过位于医生办公室的固定式监控器与护士手中的可移动式监控器来实时的控制输液患者的输液速度(滴/分钟),从而实现远程、多病人输液的双向精确控制。此套廉价而安全的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控制系统流量双向控制器,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装置,包括滴斗、与滴斗两端相连通的软管,还包括滴速监控装置、显示屏、无线收发装置、滴速控制器、微控制器MCU以及可移动式输液控制器;滴速监控装置用于测得输液滴速信息;显示屏用于实时显示滴速监控装置所测得的滴速信息;无线收发装置用于将所测到的滴速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出去;滴速控制器用于调节输液滴速;可移动式输液控制器通过无线收发装置远程控制滴速控制器;其中滴速监控装置、显示屏、微控制器MCU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该电路板设置于滴斗上;无线收发装置、滴速控制器设置于滴斗下方软管处,分别通过导线与电路板上的微控制器MCU连接。
本发明的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装置的滴速监控装置采用光谱为950nm的红外发射接收对管,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相对设置固定在滴斗两侧。
本发明的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装置的滴速监控装置的无线收发装置采用频率为2.4GHz的无线通信芯片。
本发明的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输液装置的滴速监控装置的滴速控制器采用前端加装多组减速齿轮的微型驱动步进电机。
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位于医生办公室的固定式监控器与护士手中的可移动式监控器通过无线网络接收到位于输液瓶上的检测器发送来的输液速度(滴/分钟)信息,当输液患者的输液速度(滴/分钟)过快或者过慢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固定式或移动式监控器来调整输液患者的输液速度(滴/分钟),监控器再通过无线网络控制位于输液软管上的速度控制器动作,以达到设定速度(滴/分钟)。
本发明在数据传输方式上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在输液过程中,输液速度(滴/分钟)能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分价段设定,还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随时精确调整。医护人员不出办公室就能监控到患者输液的速度(滴/分钟)、液位的变化,并根据需要在医生办公室的固定式监控器或护士手中的可移动式监控器上进行控制调整,实现实时监控管理。当输液完毕时输液控制器能自动控制位于输液软管上的速度控制器关断输液管并同时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医护人员前去护理。从而实现了输液过程中的全程智能监控,让医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装置结构图;
图2、滴速控制器工作示意图;
图3、滴速控制器中偏心轮动作示意图;
图4、本发明的可移动式输液控制器的示意图;
上述图中:1-滴速监控装置;2-显示屏;3-无线收发装置;4-滴速控制器;5-微控制器MCU;6-偏心轮;7-转轴;8-软管;9-档板;10-步进电机;11-减速齿轮组;12-显示屏;13-按键;20-滴斗;90-电路板。
图5、本发明的输液监测节点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6、本发明的输液监控主MCU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7、本发明的系统拓扑结构图;
图8、本发明的输液监测节点系统的程序流程图;
图9、本发明的输液监控主MCU系统的程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举例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38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磁性电缆
- 下一篇:一种用于治疗肝硬化的茵陈鳖甲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