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柴胡颗粒在制备治疗荨麻疹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83742.1 | 申请日: | 200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7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兆龙;张志芬;丁静;龚祖芳;卢娜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8 | 分类号: | A61K36/9068;A61K9/16;A61P17/00;A61P37/08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 雷 |
地址: | 226005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胡 颗粒 制备 治疗 荨麻疹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现有的治疗荨麻疹的药物,往往以西药为主,且疗效果并不理想,而现有的大柴胡汤剂也仅用于其他常规疾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柴胡颗粒在制备治疗荨麻疹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大柴胡颗粒在制备治疗荨麻疹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大柴胡颗粒是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药物原料制成:
柴胡15~22%
黄芩8~14%
芍药8~14%
半夏8~14%
枳实8~14%
大黄6~10%
生姜5~20%
大枣10~16%。
本发明提供了大柴胡颗粒的药物新用途,其治疗荨麻疹疗效好。经100多例病例使用,有效率90%以上。
典型病例:
李某,女,19岁。患者近来发现丘疹明显增多,色素点明显增大,皮肤梢干,丘疹部颜色转为暗红。检查:双上臂伸侧、双耳下面颊,背部皮肤见密集小丘疹,周围及疹下皮肤暗红,背部皮肤有多数灰褐色斑点,局部皮肤干燥,触之碍手,舌淡,脉细,辨证:阴液不足,气血不和,肌肤失养。经医院确诊为荨麻疹。经服用大柴胡颗粒,每日3次,每次1袋,疗程15天。治疗3个疗程之后彻底的痊愈。
王某,女,32岁。全身反复起风团,瘙痒已14年,近1周皮疹发作。每年冬春即发作,每遇冷水、冷风后尤甚,得暖后减轻。一周前接触冷水后,身体遍发风团、痒剧。检查:胸背、四肢散发大小不等的淡白色风团稍隆起,部分皮疹连成片,可见抓痕、血痂。伴神疲乏力,纳减便溏,经血量少,有紫块。舌苔薄白、质淡胖,脉细弱。诊断: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证属脾肾气虚,卫阳不足,拟益气固卫,祛寒活血消瘀法。经服用大柴胡颗粒,每日3次,每次1袋,疗程15天。治疗3个疗程之后,皮疹由大变小,逐渐消失,荨麻疹全身症状悉除,随访荨麻疹未再复发。
赵某,男,24岁。荨麻疹起病半年以来风疹块星罗棋布,瘙痒殊甚,诊时启觉形寒发热,自汗恶风。严重影响睡眠,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数。此属风邪为患,营卫失和。经诊断为荨麻疹。经服用大柴胡颗粒,每日3次,每次1袋,疗程15天。治疗3个疗程之后症状基本消失。
卢某,男,30岁。患者几天前冷水洗身后,全身散在出现大小不等风团,入被窝后风团渐消,起床后,奇痒难忍,伴恶风畏冷,胃脘不舒,呕吐清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紧。证属风寒束表,经诊断为荨麻疹,经服用大柴胡颗粒,每日3次,每次1袋,疗程15天。治疗1个疗程之后,瘙痒明显好转,风团基本消失,余证好转,又服2个疗程巩固,症状完全消失。随访未见荨麻疹复发。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1、制备大柴油颗粒:
取柴胡、黄芩、芍药、姜半夏、炒枳实、生姜、大枣药材,并加上述药材总重量5~15倍(例5倍、10倍、15倍)的水煎煮,过滤,浓缩成相对密度1.05~1.25浓缩液I;取大黄,并加相当于大黄重量5~15倍(例5倍、10倍、15倍)的30~90%乙醇(例30%、60%、90%)回流提取,提取液回收乙醇,得相对密度1.05~1.25浓缩液II;合并浓缩液I和浓缩液II,搅匀,喷雾干燥,加辅料、矫味剂制粒,干燥、检验、包装即得大柴胡颗粒。
上述药物原料的用量按重量百分比计算为:
柴胡15~22%(例15%、18%、22%)
黄芩8~14%(例8%、11%、14%)
芍药8~14%(例9%、12%、14%)
半夏8~14%(例8%、11%、14%)
枳实8~14%(例9%、12%、13%)
大黄6~10%(例6%、8%、10%)
生姜5~20%(例5%、12%、20%)
大枣10~16%(例10%、12%、16%)
上述药物原料的用量之和为100%。
将上述得到的大柴胡颗粒作为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通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37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