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吹吸机的吹风接口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82949.7 | 申请日: | 2009-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8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鸿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鸿智 | 
| 主分类号: | B08B13/00 | 分类号: | B08B13/00;B08B5/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 | 
| 地址: | 215101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吹吸机 吹风 接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管接口,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吹吸机排风管与外设配件对接工作的接口。
背景技术
吹吸机是一种户外清洁工具,主要用于落叶的清理和收集,它通过吹风将树叶吹走,或通过吸风将树叶粉碎并收纳袋中。现有的树叶吹吸机日益朝向多功能集成一体化的方向设计,通过简单增加或减少设备部件,能够使得吹吸机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地形状况下清理落叶。现有的吹吸机已经步入了手推式作业的情形,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形状况下,手推车无法像在平整的草坪上推行,只能依靠诸如延长管之类配件进行补充清理。对于较为复杂的地形状况,且不适于先平面清理,后细节清理的情况,使用者往往需要频繁更换与吹风机排风管对接的外设组件(延长管、吹风增压喷嘴)管口。但现有传统的吹风接口普遍采用卡扣对接的结构设计,这使得更换使用相当繁琐,对工作量本来就很大的树叶清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吹吸机的吹风接口,提高吹吸机功能组件切换的便利性。
本发明的目的,将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吹吸机的吹风接口,用于将吹风机排风管与延长管或吹风增压喷嘴的管口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的排风管末端为锥管结构,而用于对接的管口内径介于椎管的最小外径和最大外径之间。
进一步地,前述吹吸机的吹风接口,其中该排风管末端的锥管外层设有橡胶或聚酯材质的接触阻尼层,且所述用于对接的管口内表面光滑;或者该排风管末端的锥管外层为光滑表面,且所述用于对接的管口内表面设有橡胶或聚酯材质的接触阻尼层。
更进一步地,前述吹吸机的吹风接口,其中接触阻尼层为全圆周等厚分布;或沿锥管外径增大方向的其厚度逐级增厚。
本发明技术方案应用实施后,通过排风管末端管口的锥管设计,并与对接外设组件的管口直接插接咬合,能方便、有效地切换吹吸机功能,提高吹吸机使用的便利性。此外,该锥管结构及制备工艺简便,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a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吹吸机的吹风接口,用于将吹风机排风管的末端和延长管或吹风增压喷嘴的管口接合,其中该吹风机排风管末端为锥管结构,沿出风方向呈外径渐缩状态。而用于对接的管口内径介于椎管的最小外径和最大外径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是,该排风管末端的锥管外层或者与之对接的管口内表面之一设有橡胶或聚酯材质的接触阻尼层;此时,未设有接触阻尼层的锥管外层或对接的管口内表面为光滑。而且,该接触阻尼层为全圆周等厚分布,或沿锥管外径增大方向的其厚度逐级增厚。
由此可见,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排风管末端管口的锥管设计,并与对接外设组件的管口直接插接咬合,能方便、有效地切换吹吸机功能,提高吹吸机使用的便利性。此外,该锥管结构及制备工艺简便,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推广应用。
以下通过若干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特征及其有益效果,但这些实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应用不构成任何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1a所示,该吹吸机的排风管1末端被加工成锥管11,即沿出风方向呈外径渐缩状,其最大外径d1与最小外径d2之间的径差大于5mm。而且用于与该排风管1对接的延长管或吹风增压喷嘴的管口2设计成内径无变化的形式,且其内径d3大小介于锥管的最大外径d1与最小外径d2之间。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该实施例的锥管11表面全员周等厚分布有橡胶材质的接触阻尼层111a,如此则当管口2套接在该锥管11之上时,能籍由该接触阻尼层111a密封紧固贴合,即使通过简单的直接插接手段,依然能取得紧密接合的技术效果,且拆卸、更换方便。
实施例二
如图2和图2a所示,该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尤其是特征结构也是在该排风管末端加工成锥管11的形式,并以直接插接的手段外接可选组件的管口2,而且该锥管11表面也全圆周分布了接触阻尼层。所不同的是:该聚酯材质的接触阻尼层111b为非等厚设计,其厚度随着锥管11外径增大方向(d2→d1)逐级增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鸿智,未经王鸿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29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多面安装的减速器
- 下一篇:油田专用换挡减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