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熔炼炉、保温炉的双倾动转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82024.2 | 申请日: | 200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8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国伟;李世轩;张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06 | 分类号: | B22D41/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01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炼炉 保温 倾动 转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熔炼炉、保温炉的双倾动转注装置,实现倾动式熔炼炉向保温炉进行铝液转炉和保温炉向铸造机转注铝液。
背景技术
铝加工行业的熔炼炉、保温炉在生产中必须对铝液进行转炉和铸造。以前,熔炼炉和保温炉都为固定式,铝液从熔炼炉的炉底部放流口以一定的坡度流入保温炉的受料口,经过保温静置后,从保温炉的底部铸造流口向铸造机提供铝水,这样熔炼炉与保温炉操作平台之间自然形成1m多的高度差。同时,熔炼炉为底部小孔放流,保温炉为底部环形缝隙流,对熔炼炉来说,当孔的结构一定时,流量系数即确定,那么放流时间则由铝液高度h1/2决定。对保温炉来说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流量则需要对孔的缝隙面积进行控制,且这个变化不是比例关系,增加了控流的难度,在放流的后期,必然流量减少。
同时,固定式熔炼炉和保温炉从底部放流,放流过程中其铝液的温度差大。如果采用倾动式始终从上部的高温处放流,则温度差小。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①控流操作性差;②土建基础施工量大;③车间运输不便;④自动化程度低;④铝液温差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熔炼炉、保温炉的双倾动转注装置,易于熔炼炉向保温炉放流及熔炼炉或保温炉向铸造机进行转注,操作性及实用性较强。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熔炼炉、保温炉的双倾动转注装置,包括倾动式熔炼炉、倾动式保温炉、流槽、1#铸造机及2#铸造机,特点是:所述倾动式熔炼炉与倾动式保温炉之间搭接第一流槽,倾动式熔炼炉与1#铸造机之间搭接第二流槽,倾动式保温炉与2#铸造机之间搭接第三流槽,第二流槽与第三流槽之间搭接第四流槽,且第一流槽的一端口和第二流槽的一端口在倾动式熔炼炉的流口处相汇,第一流槽的另一端口和第三流槽的一端口在倾动式保温炉的流口处相汇,第四流槽的一端口在第二流槽的中间部位相汇,第四流槽的另一端口在第三流槽的中间部位相汇;在第一流槽的一端口与倾动式熔炼炉的流口相连的流槽管路上设置第一闸板,第二流槽的一端口与倾动式熔炼炉的流口相连的流槽管路上设置第二闸板,第一流槽的另一端口与倾动式保温炉的流口相连的流槽管路上设置第三闸板,第三流槽的一端口与倾动式保温炉的流口相连的流槽管路上设置第四闸板,第四流槽的一端口与第二流槽相连的流槽管路上设置第五闸板,第四流槽的另一端口与第三流槽相连的流槽管路上设置第六闸板;
第一闸板和第三闸板开启,第二闸板、第四闸板、第五闸板及第六闸板关闭,倾动式熔炼炉与倾动式保温炉之间经过第一流槽形成通道;
第二闸板开启,第一闸板、第三闸板、第四闸板、第五闸板及第六闸板关闭,倾动式熔炼炉与1#铸造机之间经过第二流槽形成通道;
第四闸板开启,第一闸板、第二闸板、第三闸板、第五闸板、第六闸板关闭,倾动式保温炉与2#铸造机之间经过第三流槽形成通道;
第二闸板、第五闸板和第六闸板开启,第一闸板、第三闸板、第四闸板关闭,倾动式熔炼炉与2#铸造机之间经过第二流槽和第四流槽形成通道;
第四闸板、第五闸板和第六闸板开启,第一闸板、第二闸板和第三闸板关闭,倾动式保温炉与1#铸造机之间经过第三流槽和第四流槽形成通道。
进一步地,上述的熔炼炉、保温炉的双倾动转注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流槽上设置第一液位检测仪。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熔炼炉、保温炉的双倾动转注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三流槽上设置第二液位检测仪。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熔炼炉、保温炉的双倾动转注装置,其中,所述第四流槽两端口的标高等高。
本发明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本发明设计独特,使用该装置易于熔炼炉向保温炉放流,更易于熔炼炉或保温炉向铸造机进行转注,消除了现有技术放铝和铸造后期流量小等技术缺陷,使用安全,操作性及实用性较强,广泛应用于电解铝及铝加工行业各种型式的倾动式熔铝炉、保温炉炉组上,简易适用,市场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双倾动转注放流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双倾动转注放流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见下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20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TiC/Si3N4纳米多层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新型车载抽真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