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宽分配方法及模块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80539.9 | 申请日: | 2009-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2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07 |
| 发明(设计)人: | 仇英辉;张家柱;王一蓉;赵丙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Q11/00 | 分类号: | H04Q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王宝筠 |
| 地址: | 10076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宽 分配 方法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入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宽分配方法及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用户的数量和业务量 都有了飞速的增长。为满足需要,主干网已经达到千兆甚至万兆,同时,用 户侧的本地局域网也达上百兆,因此,光纤接入技术逐渐成为主流。其中, 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集合了以太技术和光纤网络的低价格、高带宽、技术 成熟、兼容性好、维护成本低等优势,成为解决接入网“最后一公里”的最 佳方案。
EPON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OLT(OPtical Line Termination,光线路终 端),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光配线网络)和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网络单元)。
将各ONU端的业务划分为三个等级:EF业务、AF业务和BE业务。用 户业务到达ONU端后,会按照业务类别以队列的方式分别存储到EF业务存 储器、AF业务存储器和BE业务存储器中,EPON系统一般采用固定的轮 询周期,在一个轮询周期内,会按顺序读取上述三个存储器中的内容,其中, 每个存储器均按照先入先出的原则存储和释放数据。
OLT与多个ONU相连,也就是说EPON的上行链路(从ONU到OLT) 是多点到点的结构,多个ONU共用一个信道,OLT采用时分多址接入方式 控制各ONU的上行数据发送。
OLT区分业务的优先级对不同优先级的业务采取不同的带宽分配方案:
对于EF业务:采取固定带宽分配原则,即无论当前EF业务的带宽需求 量如何,在每个授权时隙内,都会为其分配一个固定的授权窗口(即授权时 隙)。
对于AF业务:采取“动静结合”的带宽分配原则,即无论当前AF业务的 带宽需求量如何,在每个授权时隙内,都会根据“动静结合”的带宽分配原则 为其分配一个授权窗口(即授权时隙),其中,“动”是指为AF业务设置动态 的最大窗口Wmax,“静”则是指为AF业务提供最低的带宽保障Wmin。
对于BE业务:OLT在完成EF业务带宽分配和AF业务带宽分配的情 况下,先进行系统带宽分配检查,如果带宽还有剩余,则将其分配给BE业 务。
在实施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 的带宽分配方案中,通常先为高优先级的EF业务和中优先级的AF业务分配 带宽,再将剩余带宽分配给低优先级的BE业务。可见,该方案中,不能合 理根据当前业务对带宽的需求状况,合理分配带宽,比如,若本授权时隙中 没有EF业务及AF业务,或EF业务及AF业务很少时,也会为其分配固定 带宽或满足Wmin/Wmax的带宽,使得不能合理利用带宽;并且,另一方面, 若带宽不足时,会丢弃低优先级的BE业务,但是当某用户只需要低优先级 业务时就有可能其业务需求长期不能得到满足,不能合理兼顾各种业务的公 平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合理利用带宽且能合理兼顾各种业务的公平 性的带宽分配方案。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宽分配方法及模块。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宽分配方法,用于光线路终端OLT为光网络单元ONU 端各类业务分配带宽,所述方法包括:
当接收到EF业务上报的无传输业务通知消息时,不分配EF业务带宽, 当接收到EF业务上报的REPORT消息时,以尽量利用链路中剩余带宽的原 则根据所述REPORT消息中携带的申请带宽为EF业务分配带宽;所述以尽 量利用链路中剩余带宽的原则根据所述REPORT消息中携带的申请带宽为 EF业务分配带宽具体为:
当R请EF<BSLAEF时,为EF业务分配带宽为R请EF;
当BSLAEF<R请EF<Btotal-BSLAAF-BSLABE时,为EF业务分配带宽为R请E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05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