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车辆监控系统及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80362.2 | 申请日: | 2009-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4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周亮;何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亮;何鹏飞 |
| 主分类号: | G08G1/017 | 分类号: | G08G1/017;G08G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无线 射频 识别 车辆 监控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车辆监控系统及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并查处套牌、假牌、盗抢及其它问题车辆。
缩略语及名词解释:
RFID:无线射频识别
PDA:个人数字助理
VIN:车辆识别码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盗抢机动车辆犯罪案件也呈上升趋势。各类违法车辆如假牌、套牌、伪造手续车增多,其中营运车辆走私车辆、拼装车辆、报废车辆、被盗车辆是这类车辆的主体。
现有机动车管理系统,是在车辆登记注册时,除了登记车辆的类型、颜色、发动机类型等技术参数,主要通过登记机动车出厂时凿刻在机动车的全球唯一的VIN码来唯一地确定一辆机动车,并为其分配一个全国唯一的车牌号码。机动车管理机关在日常的车辆管理过程中,通过车辆的VIN码和车牌号码的相互样验来判断机动车或者车牌号码的真伪。目前,对这些号码的识别和检测完全依赖目力识别、手工检测的方式,效率低,误检率高,不法分子容易采取凿改或者复制的方式来欺骗车辆管理机关或警察的检查。
CN1670783A公开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的车辆交通监控系统,由射频识别电路、射频感应收发装置、通信网络、计算机车辆和交通管理中心组成,射频识 别电路设置在车辆上;射频感应收发装置设置在路口或路面,用于读出每一经过车辆的射频识别电路中的数据,并通过通信网络把该数据发送给计算机车辆和交通管理中心。虽然该发明声称可有效地防止车辆失窃,但对于如何确定失窃车辆却没有明确说明。
CN1801184A公开了一种机动车道路远距离自动核查管理系统装置,它由有源RFID射频卡、PDA手持式读写机、无线通讯网络、双向数据通信设备、中心数据库组成,有源RFID射频卡为基本信息单元,将车辆信息写入其中,通过PDA手持式读写机远距离自动读取射频卡内的车辆信息并自动发出车牌号语音提示,无线通讯网络选择CDMAIX或GPRS网络,PDA手持读写机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中心数据库实时双向数据通信确定车辆的合法性,对有违章记录的车辆进行现场处罚;并以信息方式将被盗抢车辆、违章记录及时传送给PDA手持读写机。
CN1243395A公开了一种车辆询查系统装置,由基站组成的网络、同频系列寻呼台及车辆被询查系统组成,基站电视监视器摄取的车牌号经基站电脑由射频识别寻呼系统向车辆的无接触式IC卡发出识别信号,根据收到的应答结果实现正确识别车辆的身份真伪。
以上技术虽涉及采用RFID技术对车辆进行监控,但仍不能有效地及时准确发现套牌、假牌、盗抢及其它问题车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的车辆监控系统及方法。本发明的车辆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RFID技术,解决了无源和免接触两大难题,可以在200米范围之内、对时速200公里以下的高速运动物体进行可靠识别和信息提取。本发明通过RFID标识机动车各主要部件的信息,使得号码的识别和检测完全自动化,全面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缺点。
本发明所述车辆监控系统,能够进行自动识别和检测,可提高识别和检测效率,显著降低误检率和漏检率,及时准确地发现不法份子盗窃和更换车牌。采用本发明所述监控系统,把被盗车辆的识别信息发送到各个城市的路口红绿灯杆处、各高速公路收费口处的查询系统中,或警察的手持式、车载式查询系统中,这样,只要被盗抢车辆从查询系统的有效工作范围经过,就可以随时发现并自动告警。
本发明所采用的RFID技术,对于其所用频率没有限制,可以应用LF、HF、UHF及微波频段。
本发明所述监控系统包括应答子系统、阅读及数据处理子系统和中央管理子系统,如图1所示。阅读及数据处理子系统读取应答子系统的信息;阅读子系统将相关信息(包括读取的应答子系统的信息、经阅读及数据处理子系统处理过的信息,阅读及数据处理子系统本身的状态信息等)向中央管理子系统上报;中央管理子系统发送信息到阅读及数据处理子系统,包括配置信息、待查询的信息等;中央管理子系统也将对应答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如信息的初始化、信息修改和修复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亮;何鹏飞,未经周亮;何鹏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803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质磁化处理装置
- 下一篇:纳飞秒双激光复合加工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