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缸盖连接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78834.0 | 申请日: | 2009-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3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林诚;冈俊彦;杉村速人;野口泰彦;铃木谦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2F1/24 | 分类号: | F02F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缸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汽缸盖连接结构,详细地说是涉及一种 用多根螺栓将汽缸盖与缸体进行连接的结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汽缸盖隔着密封垫片被安装在缸体的上部,并通过多 根螺栓与缸体连接。该螺栓以适宜间隔配置在燃烧室的周围,通常 全部使用相同的螺栓,且以相同的紧固扭矩被紧固。
但是,发动机的运转使发动机温度升高,从而导致汽缸盖硬度 下降。尤其是,由于排气口附近部分比其他部位温度上升更高而造 成硬度降低,所以,通过螺栓连接排气口附近部分的汽缸盖的接触 面(支承面)的允许表面压力降低。因此,如上所述,当连接汽缸 盖的螺栓全部相同、且以相同的紧固扭矩紧固这些螺栓时,则有可 能因在排气口附近部分中汽缸盖的接触面的允许表面压力降低而 在汽缸盖中存在发生压曲或脆性断裂的危险。另一方面,为了避免 这样的压曲或脆性断裂,如果降低所有螺栓的轴向力,则存在很难 确保密封垫片的密封性的危险。
因此,开发出有这样的技术,通过在排气口附近部分和在除此 之外的部位采用不同轴径的螺栓,从而适当处理各个螺栓的轴向 力。在该技术中,使排气口侧的螺栓较细,从而抑制轴向力,并抑 制接触面的表面压力上升,另一方面,使进气口侧的螺栓比较粗, 从而确保轴向力,并确保密封垫片的密封性(日本特开平6-346781 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平6-346781号公报的技术中,由于采用 不同轴径的螺栓,所以,在缸体中必须形成不同直径的螺纹孔,降 低了缸体的生产效率。而且,由于在螺栓拧紧时也不能用相同的工 具,必须在不同的工序中拧紧螺栓,所以,有在组装时的操作效率 降低等缺陷。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缸盖连接结构, 能够优化连接汽缸盖的多根螺栓的轴向力、且不使缸体的生产效率 及在组装汽缸盖时的工作效率降低。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汽缸盖连接结 构中,用多根螺栓将发动机的汽缸盖连接至缸体,所述多根螺栓根 据连接位置不同而由硬度不同的材质形成。
此外,所述多根螺栓中用于连接形成于所述汽缸盖中的排气口 的附近部分的螺栓可以由在相同紧固扭矩下轴向力比用于连接所 述排气口的附近部分以外的部位的螺栓的轴向力低的材质形成。
此外,发动机具有多个排气阀,排气口从通过排气阀开闭的多 个阀孔延伸合并并形成为Y字状,同时,用于连接排气口的附近部 分的螺栓可以被配置在夹在形成了Y字状的排气口之间的位置。
此外,多根螺栓也可以均为塑性区螺栓。
根据本发明的汽缸盖连接结构,关于连接汽缸盖的多根螺栓, 根据连接位置的不同而由硬度不同的材质形成,所以,即使在相同 的紧固扭矩下紧固所有的螺栓,也能够根据连接位置不同使得轴向 力不同。因此,能够不使在汽缸盖的组装时的工作效率降低,且优 化连接汽缸盖的多根螺栓的轴向力。此外,能够将用于螺纹咬合螺 栓的螺纹孔设置成相同的直径,提高缸体的生产效率。
而且,由于选择具有比其他部位的螺栓低的轴向力的材质作为 连接排气口附近部分的螺栓,所以,即使经过排气口的废气(排气) 温度使汽缸盖的排气口附近部分的硬度降低,但由于抑制螺栓的轴 向力变低,也能够将接触面的表面压力抑制在允许范围内。
而且,在夹在形成了Y字状的排气口之间的位置这样的很难配 设冷却水道且温度容易升高的位置上采用降低了轴向力的材质的 螺栓,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接触面的表面压力的上升。
而且,能够通过设定螺栓的材质从而在塑性区内全部紧固用于 连接汽缸盖的螺栓,所以,能够抑制轴向力的偏差,使汽缸盖和缸 体的密封性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汽缸盖的组装状态的结构示意 图;
图2是汽缸盖的平面图;以及
图3是汽缸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的汽缸盖2的组装状态的侧 面图。图2是表示汽缸盖2的组装状态的平面图。图3是汽缸盖2 的截面图,示出排气侧的螺栓7a在紧固位置上的截面。
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是直列四缸发动机,在各缸中设置有两 个进气阀3、两个排气阀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88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