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7667.8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2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7/00;F21V19/00;F21V23/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模组,且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装置的机壳的发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的成长,信息设备也跟着日益普及,就以最常接触的电脑来说,在市面上不仅有各种不同的厂牌与样式,其触角还延伸至家庭、工厂、公司、办公室以及学校等场所,其使用层面甚至普及至各阶层,几乎成了人们日常必备用品。
然而,一般台式显示器或笔记本电脑,除了显示器本身及周边的指示灯会发光之外,并没有其它光源;手机则除了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按键下方的机体内设有光源外,也没有其它发光的设计;电视机等消费性电器用品则除了屏幕本身会发光以外,也没有其它的装饰照明装置,更不能通过装饰性的发光装置同时提供简易的照明功能。
因此,为了吸引消费者,如何提升上述这些电子装置的附加价值,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已经是目前各家业者急于追求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模组,其结构简单且具有较小的体积。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光模组,其适用于一电子装置的一机壳;发光模组包括一光学元件、至少一发光元件以及一控制电路;光学元件组装至机壳;光学元件具有相对的一出光面与一反射面,其中出光面暴露于机壳;发光元件设置在机壳内;发光元件用以提供光线,其中射入光学元件的部分光线经由反射面从出光面射出;控制电路设置在机壳内且电性连接发光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元件还具有至少一入光面,部分光线经由入光面射入光学元件并从出光面射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入光面包括相对的一第一入光面与一第二入光面;反射面位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之间;至少一发光元件包括两个发光元件,其分别相邻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两个发光元件提供的光线分别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射入光学元件后经由反射面从出光面射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一电路板以及一第二电路板;发光元件封装在第一电路板上;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路板为一可挠性电路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模组还包括一支架,其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之间;第一电路板固设在支架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模组还包括多个锁固件,将第二电路板、支架锁固至该机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模组还包括多个接合件,光学元件通过这些接合件而与机壳相互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学元件的材质为半透明(translucent)的材质。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通过将发光模组安装至机壳而使其具有较显眼的外观,其中发光模组仅通过光学元件、发光元件与控制电路构成,其简易的结构而能顺利的安装在机壳上,以有效地降低发光模组的制造成本与简化其组装工艺。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还明显易懂,下面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电子装置于发光模组处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电子装置的部分构件的爆炸图。
图4是图3的电子装置的部分构件的前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发光模组; 110:光学元件;
112:出光面; 114:反射面;
116:第一入光面; 118:第二入光面;
120:发光元件; 130:控制电路;
132:第一电路板; 134:第二电路板;
136:连接器; 140:支架;
150:锁固件; 160:接合件;;
200:电子装置; 210:机壳;
212:缺口; 214:凸缘
220:触控板; 230:按键;
L: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光模组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电子装置于发光模组处的剖视图。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发光模组100适用于一电子装置200的一机壳210,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0例如是一笔记本电脑,发光模组100配设在笔记本电脑的机壳210上,以作为装饰或显示之用,让机壳210具有更显眼的外观。在此,本实施例并未对电子装置200的种类予以设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76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