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存储模块以及存储用辅助模块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77393.2 | 申请日: | 2009-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9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汤浅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11C11/34 | 分类号: | G11C11/34;G11C11/401;G11C11/4063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陈立航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存储 模块 以及 辅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存储模块(memory module)以及存储用辅 助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普及一种如下的存储模块:将多个半导体存储芯片 安装到基板上并进行配线,并设置了用于连接到计算机上的连 接端子。作为该存储模块所具备的存储器而存在 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 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并且,在SDRAM中,内部被分割为多个 存储体(bank),各存储体能够分别独立进行动作。在该SDRAM 中,根据从计算机所具备的存储控制器输出的存储体地址(bank address)、行地址(row address)、列地址(column address)来确定 成为访问对象的存储单元(memory cell)。此外,存储体地址通 过存储体地址用信号线被输入到SDRAM,行地址以及列地址通 过共用信号线被输入到SDRAM。另外,行地址以及列地址按照 行地址、列地址的顺序而分两次输入到SDRAM。
另外,伴随着存储模块中的存储器的大容量化,存储单元 的数量增加,因此用于确定成为访问对象的存储单元的存储体 地址的位数、行地址的位数、列地址的位数发生变化。例如, 如果存储体的数量成为两倍,则存储体地址的位数增加1位。因 此,在将具备大容量的存储器的存储模块连接到具备与该存储 模块不对应的存储控制器的计算机的情况下,即,在存储控制 器所输出的各地址的位数与用于确定成为访问对象的存储单元 的各地址的位数不匹配的情况下,存在计算机(存储控制器)只 能访问存储模块的一部分存储单元这种问题。
因此,提出了一种如下技术:在存储模块中,即使在从存 储控制器输出的各地址的位数分别与用于确定成为访问对象的 存储单元的各地址的位数不匹配的情况下也能够访问存储模块 的所有存储单元(例如,参照以下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29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947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即使在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技术中,也存在无法 使存储模块正常动作的情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存 储模块中即使在从存储控制器输出的存储体地址的位数、行地 址的位数、列地址的位数分别与用于确定成为访问对象的存储 单元的存储体地址的位数、行地址的位数、列地址的位数不匹 配的情况下也能够访问存储模块的所有存储单元,并且能够使 存储模块正常进行动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将本发明实现为以 下方式或者应用例。
[应用例1]一种存储模块,具备:存储器,其具有多个存储 体,该存储体具备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存储单元,该存储器根 据从存储控制器输入的规定位数的存储体地址、规定位数的行 地址、规定位数的列地址,来确定成为访问对象的存储单元; 地址生成电路,其在从上述存储控制器输出的存储体地址的位 数、行地址的位数、列地址的位数的总和与用于确定成为上述 访问对象的存储单元的存储体地址的位数、行地址的位数、列 地址的位数的总和相等,并且,从上述存储控制器输出的行地 址的位数比用于确定成为上述访问对象的存储单元的行地址的 位数多1位,并且,从上述存储控制器输出的存储体地址的位数 比用于确定成为上述访问对象的存储单元的存储体地址的位数 少1位时,能够使用从上述存储控制器输出的行地址的最高位来 生成用于确定成为上述访问对象的存储单元的存储体地址的最 高位,并输出到上述存储器;动作模式检测部,其检测从上述 存储控制器访问上述存储器的动作模式是第一动作模式还是第 二动作模式;以及控制部,其根据由上述动作模式检测部检测 出的动作模式,控制上述地址生成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73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